2012年,文学研究所有两个课题进入创新工程。这一年里,文学所创新工程进展如何?新一年里,文学所将有怎样的规划?为了解情况,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
抓住机遇建设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报》:文学所在申请创新试点单位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目前,文学所的创新工程进展情况如何?
陆建德:在申请进入创新工程的过程中,文学所集思广益,根据当代中国日益重要的核心价值建设问题、文化强国建设、文学史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建构与方向等事关中华民族命运的关键议题,提出了“当代中国文学现状与文化发展研究”和“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中国经验研究”这两个创新课题,2012年春、夏先后与院里签约。记得与王伟光常务副院长交换协议时,多媒体会议室播放着轻松的背景音乐,但是我心里还是有点忐忑。
一路走下来,居然比较顺利!文学所作为创新单位取得的成果其实很可观。我们的第一个创新工程课题是“当代中国文学现状与文化发展研究”,里面很多内容以前就在零零散散地做,没有形成合力,效果不是很好,现在不一样。比如“中国文情报告”,创新工程启动以后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我们把它列入院里的蓝皮书系列,成为年度《文学蓝皮书》,开了颇有影响的发布会。蓝皮书有很强的号召力,于是白烨研究员负责的“中国文情报告”就上了一个台阶。如今的《文学蓝皮书》内容精当,囊括了一年内发生的文学事件,以及一些范围较广的讨论,充分体现了创新团队深入社会、引领话题的特点,与我所篇幅更大的《中国文学年鉴》形成一种互补。这两本书在手就可以了解当今中国文学创作的概况。
文学所一些思想敏锐的年轻同志在做年度“话题”系列,一年一本,已有好几年了。社会热点话题很多,非常值得分析,但是主流媒体往往对网上传播极广的话题保持沉默。这种状况让人失望,必须改变。而我们这个团队敢于把任何社会热点话题拎出来进行总结和分析。“话题”现在也列入了“当代中国文学现状与文化发展研究”课题,有关部门应该对此高度重视。有时候我们对自己的社会缺乏深度了解,普通网民和读者知识结构还不大完善,讨论问题容易情绪化,“话题”则希望透过现象看本质,提供具有深度的社会分析,最终服务于建构当代中国人的文化社会价值观,这方面要做的工作非常多,实在是任重道远。在我们的公共领域,谣言、骗子往往畅通无阻,这说明社会力量太薄弱了。这样的社会是脆弱的。
创新项目还有不少国际合作。我所副所长高建平是国际美学协会的秘书长,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外文论和美学研究与当今的文化发展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既有学术性,又不脱离实际。社科院的学者创新,必须突出学术特点。
我们还提出了“文化想象力”的概念,在香山开会时大家总觉得时间太短。开得成功的会议总是这样。在人员配备上我们会有创新之举,绝对放开手低职高聘。
另一个创新工程项目是“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中国经验研究”,已召开了几次重要学术会议,比如“从古典到现代”,还有“白先勇作品讨论会”,收获很多,而且反响强烈。以后有时间再重点介绍这个项目。
发挥机构力量 为学者提供发展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报》:文学所成为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以来,通过平时的工作,您个人有怎样的感受?
陆建德:创新工程让我感受颇深的是,机构要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全心全意投入到创新工程当中。并不是说领导让做,我们就勉强去做,而是说我们要有一个共识,即怎样把外在推动力转变为我们自己的动力,转变为我们身上的翅膀。作为一个机构,研究所可以发挥机构的力量给单个学者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使他们全心全意地去从事自己喜欢的研究,同时又与同事们的其他研究形成一个整体,这样一加一就大于二了。我们非常强调跨学科合作,这可以说是现今国际趋势。作为管理者,固然要在行政上多花一些时间,读书时间可能会少了一点,但是书记刘跃进和我都感到,如果能让所里的学者们有更多时间去学习、写作,那是一件乐事。
作为研究机构,我们总要跟学界打交道,打交道时要尽量维护文学所的学术独立性。我们在全国很有影响的刊物《文学评论》和《文学遗产》与各个学校建立广泛联系的同时,始终强调独立性,突出我们国家队的责任感。编辑刊物时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维护学术的纯洁性。两个刊物都提倡写文章、做学问要说实在话,不要说空话、套话。要用平实、说理的语言把一个问题讲清楚、分析透,使读者读过之后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这是创新的意义所在。我们非常看重国家学术殿堂这个身份,今后,我们将继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我们的关切。创新工程可以比喻为长征,我们会严格要求自己,一步一步向前,并为后来者创造一种更加积极向上的氛围,使他们走得更远。
《中国社会科学报》:自实施创新工程以来,文学所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陆建德:成为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以来,文学所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一是对创新工程的认识明显转变。刚开始我们有一些被动,创新工程是什么,怎样开展,心中无数,疑问很多,起初讨论时几乎一筹莫展,仿佛路很窄。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认识也逐渐转变,转变为自己主动要求做,天地也就开阔了。在此过程中,党委起到很大作用。我们认识到,创新工程为我们制定了大致的方向,有很大的灵活度,只要善加管理、利用,那就是理想的平台,个人可以在这一平台上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发挥自己个人的长处。难的是协调、指挥。我们相信,通过合作推出的成果会有整体效应。
二是进入创新工程以后,所内人员之间的交流增多了,全所人员的集体荣誉感明显增强。今年我们评职称,参加的人很多,总的工作比较和谐,大家都能够用一种谦让、理解的态度来对待,没有一个人愤愤然,单位的凝聚力增强了。我为评上的同事们写评语时心里真的有温暖感,而且为他们的为人、工作和成就感到骄傲。
研究文学 丰富我国思想与文化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通过创新工程的实施,您对创新理念有一些什么样的见解?
陆建德:关于创新,并不是我们说创新就能创新,重要的是踏实认真地多读书、读好书,在此过程中始终坚持批判的精神,独立、怀疑的精神。中国人有着“尚古”的传统,总觉得古人说的就是对的,满足于给古人做注。其实,创新就是要善于用新的角度去重新解读很多原来习以为常、充分接受的故事,去分析故事背后的价值支撑。我们可以在重新评价的基础上树立新的价值观念。并不是说新与旧完全脱节,两者之间是接续的,还有辩证的关系。
我们以前的思维是,将不好的东西推倒重来,在白纸上画最美好的图画,这种做法现在看来是缺少历史感的。人们永远生活在历史之中,继承下来的东西,有时需要改变它,并不是说把它烧掉、拆掉,实际上可以通过一种和缓、渐进的手段来达到我们的新境界。研究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文学,是为了丰富我国现今的思想与文化资源,使我们的核心价值具有更大的亲和力。一个文化强国总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我不大相信所谓的纯文学价值,任何文学的价值其实是跟对人的认识以及社会价值相通的。
可以说,我院启动的创新工程是一项管理创新,即通过创新工程的实施突破原有的各自为政的科研项目和课题制管理模式,以实现科研管理的制度创新。我们在开展这项工作的时候发现,创新工程可以在管理上突破旧有的架构和模式,也确实获得了推动学术创新和发展的最终目的。创新工程以一个大的研究课题的设定,来重新整合和调动以往分散的学术力量,这不仅可以发现新的学术研究增长点,更使得研究室和所内以往各自为政的研究人员在全新的大课题刺激下得以重新思考和调整自己的题目,而此前仅从兴趣出发设定的课题经调整后更靠近总课题,使得研究的意义和目标更加明确了。
《中国社会科学报》:文学所在实施创新工程的过程中,有哪些好经验?
陆建德:在设计和规划创新项目的时候,我们既考虑到学术的总体创新,又顾及每个研究人员的学术优势。在设定新的总体课题的时候,我们就注意考虑如何兼顾创新项目和研究室每个人的学术优势,尽量在两者之间进行平衡。因此,每个研究者基本上都能在总体课题中找到适合自己研究方向的子课题,也就避免了当初的忧虑:一个全新的创新项目的设定和实施是否会打乱研究人员原有的科研计划和习惯而不利于个性化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从我们的创新项目设计、论证和落实情况看,大多数研究人员的确产生了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和紧迫感。由于创新工程是一个新体制,其特点在于总体目标明确、评价标准和考核机制严格、岗位设置和退出机制清楚,是一个责任和义务、奖励和惩罚分明的制度安排,因此,上岗人员自然比以往更想按计划完成工作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报》:即将到来的2013年里,文学所创新工程有什么规划?
陆建德:2013年,我们有几个想做的工作。首先希望以古典文学与比较文学为主的“中国文学经典建构与多元进程”项目早点与院里签约。古典文学是文学所的长项,我所书记刘跃进亲自领衔。现在大家准备得已经很充分。其次,《文学评论》与《文学遗产》两个编辑部也应该在2013年进入创新工程。按照院里的精神,凡是得到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刊物就可以申请创新工程,我们的两个编辑部符合条件,《文学评论》正在申请,《文学遗产》很快会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