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当前位置:首页创新工程
农发所李周:以一流创新团队推进一流创新工程
2014-01-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社科院专刊第231期 作者:李周
分享到:

  今年是农发所进入创新工程的第三个年头。实施创新工程给农发所带来的主要变化是:协作精神有所加强,科研活动更有章法,基础工作更加扎实,出好成果的条件趋于改善。

  我认为创新工程应该从创新团队抓起。毋庸讳言,各团队的情况有所不同,有些创新团队有很强的凝聚力、向心力,有些团队比较松散。好的团队有三个特点:一是目标的共同性和任务的一致性。这是整个团队聚精会神做研究、一心一意谋创新的必要条件。若团队成员各有各的目标,各做各的事情,团队必然松散。二是首席研究员把主要精力放在打造一流团队上。一方面努力为团队成员提供学术指导,另一方面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不准别人做的,自己一定不做。三是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信每个人都有报国之志、爱所之情、敬业之心,尊重他人劳动。

  打造一流团队,除了首席研究员外,首席管理也要承担相应责任。创新工程的推行,是社科院上上下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社科人的关爱和期盼。为实施好创新工程,首先要引导同事处理好“我为谁”和“谁为我”的关系。“我为谁”强调的是对国家、人民、社科院、研究所和团队的责任,而“谁为我”强调的是权利,有这种想法就会以为得到的权益都是理所应当的,就有可能坐享其成。

  其次要敢于管理、善于管理。做研究有乐趣,也有艰辛,但艰辛通常多于乐趣,有些人确有可能承受不了科研的艰辛而放弃科研的乐趣。个人偏好是惰性形成的内因,疏于管理则是外因。经费使用出现偏差也同疏于管理有关。为了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敢于管理、善于管理。

  再次要引导科研人员循序渐进地成长。一般而言,权力的稀缺性最强,职称的稀缺性很强,科研经费的稀缺性较强,论文发表机会的稀缺性不太强。作为管理者,要引导同事通过发表论文、争取科研经费去提高自己晋升职称、职位的竞争力,而不宜引导同事追逐最稀缺的权力,更不宜为了降低它的稀缺性而想方设法创造权力。

      1月15—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2014年度工作会议暨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此为《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对与会者的采访。

  (本报记者 马献忠/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