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邓之湄)2013年习近平主席出访印度尼西亚期间,首次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构想提出后,国内学界积极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研究。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2014年“一带一路”创新项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目标构想、实施基础与对策研究”正式结项,结项结果为“优秀”。
该课题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江林对记者表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适应新时期中国内部经济结构变化以及中国与外部经济关系转型而提出的新理念、新设计、新路径,是建立中国与沿路国家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手段。“我们倾向于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实现中国与沿路国家共同发展的以经济为核心的战略安排。”
为了寻找使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一条实现中国与沿路国家之间新型经济关系的理想路径,该研究设计从中国与沿路国家经济关系出发,具体探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目标定位、推行的经济基础及其相关的对策研究等问题。研究主要涉及东盟国家和南亚国家。该课题着重加强对全球价值链参与、互联互通、区域合作、重点国家研究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在某些领域还进行定量分析,以明确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如何推进一些基础领域。
构建“海丝”符合中国及沿路国家现实需求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地区合作倡议,还是基于深厚现实背景的宏远构想?该研究认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首先是中国经济发展态势转变的结果,中国需要更高层次的开放水平,才能完成向经济新常态的平稳过渡。
其次,从沿路国家经济发展与战略调整的现实需求来看,该研究指出,目前沿路国家经济处于快速增长与结构调整时期,对资金等需求超过了以往历史上任何时期,而美国、日本等地区大国的经济实力下降使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量也趋于下降,中国正在替代它们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持者。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实际上一定程度填补了地区发展中成员急需外部支持的空间,有助于打破传统的产业分工模式,为沿路国家提供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的新机会。
再次,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相对快速增长,中国与亚洲国家经济关系正步入新的转型阶段,中国将从亚洲地区的“调整者”向“塑造者”身份转换。该研究认为,为适应这一结构性转型,中国应积极与亚洲国家谋求实现共同崛起的和平路径,以缓释这一过程带来的压力与挑战。共同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正是地区经济关系转型带来的必然结果。
“一带”“一路”须经“殊途”方能“同归”
从目标定位来看,海上丝绸之路以经略海洋和海洋合作为核心,发展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为主线,促进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平友好、港口互联互通与经贸交流机制创新,形成相互倚重、互利双赢的政治经济发展格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质上仍是以实现中国与沿路国家经济共同增长为主要内容的战略安排,共筑中国与沿路国家共同增长的经济体系。”赵江林表示。
从推行的经济基础来看,中国经济实力提升与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沿路国家经济增长及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关系转型等,共同构成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的背景。因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以往推行的地区倡议有很大不同,它是一个多国家、多领域共同联动调整的大战略。”赵江林说。
为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挑战,该研究提出,超越传统的自由贸易思维,构筑新的区域合作模式,是海上丝绸之路助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中国—东盟合作则将是海上丝绸之路构建全新区域合作模式的第一步。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并称“一带一路”,二者在名称上有很大相似性,那么在实践中,二者关系该如何协调?赵江林解释道,“一带一路”是新时期中国稳定、繁荣周边的“走出去”战略安排,通过建立中国与周边发展中国家共同增长的经济体系,实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长治久安。尽管“一带”与“一路”在目标上存在高度一致性,但由于二者推行的现实条件和经济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唯有采取不同的实施路径、设计出不同的配套政策,才有可能达到殊途同归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