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当前位置:首页创新工程
“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2015年度学术新成果发布
2015-05-15 来源:《社科院专刊》2015年5月15日总第295期 作者:记者杨阳
分享到:

  本报讯 (记者杨阳)近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2015年度学术新成果在京发布。发布会上,《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大系》扎赉诺尔区卷、新巴尔虎左旗卷和《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研究》第三辑面世首发,由此,追溯蒙古族源的学术研究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取得进一步考古实证。

  这是该项目继2014年《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大系》鄂伦春自治旗卷、陈巴尔虎旗卷和《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研究》第一、二辑出版发行后,取得的又一重要学术成果。据项目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介绍,此次编写工作采取馆藏文物与考古遗址有机结合的方式,将文物的分布点串联起来,详尽展示呼伦贝尔地区文化遗址的分布状况。同时,将史前、历史时期的文物与近现代民族文物有机结合起来,梳理出呼伦贝尔地区自古以来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脉络,并将项目实施以来最新的田野考古调查和成果及时刊发出来。

  众所周知,寻找7—10世纪游牧民族的文化遗存是追溯蒙古族源的一条主线,但由于草原地带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所限,田野考古作业的难度一直很大。项目组专家通过制定周密的学术规划,在额尔古纳河流域、海拉尔河流域及呼伦湖周围开展考古调查工作,系统了解该地区古代遗存的分布规律,寻找与项目研究相关的新的遗址或墓葬群,在田野考古方面力争取得突破性成果。

  项目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表示,2014年田野考古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岗嘎墓地已探明分布86座古墓群,是呼伦贝尔地区迄今为止所见规模最大的古墓群,年代为8—10世纪。同时,包括体质人类学在内的多学科研究也取得初步进展,如对呼伦贝尔地区乃至内蒙古东部出土的人骨进行对比分析,试图寻找鲜卑人与早期蒙古人之间的联系。相信通过大量扎实的多学科研究,对蒙古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历史与文化等问题的认识将不断深入,并获得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可。

  据介绍,“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自2012年9月正式立项以来,一直备受国内外学术界高度关注。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积极组建优秀的学术团队,开展多学科、跨领域的综合研究模式,以考古学为主导,将呼伦贝尔地区作为重点工作区域,通过系统的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获取与之相关的第一手考古实证资料,逐步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蒙古族源研究新成果。

  作为“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项目的重要子课题之一,《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大系》计划出版十卷,内容分为包括蒙古族在内的森林草原民族的生产、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几大部分,全面系统地展示出呼伦贝尔地区的民族文物考古成果,为相应的学术研究奠定基础,丰富和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认识。在新的历史时期,有助于促进国家统一、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

  专家表示,《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大系》是全国首部地市级民族文物考古大系,对于全方位展示呼伦贝尔地区森林、草原民族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珍,印证呼伦贝尔作为“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和“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幽静的后院”的历史地位具有独特价值。

  围绕嘎仙洞与拓跋鲜卑的起源、鲜卑的年代学、鲜卑的人种学、室韦遗存性质的论证、室韦与相关民族遗存的文化关系等问题,《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研究》第三辑从考古学、民族学、民族史等方面对呼伦贝尔地区已有的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为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提供有益线索和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