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当前位置:首页创新工程
改革推动发展 创新引领未来
2015-09-25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313期
分享到:

  三、理论学术传播水平大幅提高,成功打造了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术传播名优平台

  我院积极实施理论学术传播名优工程,广泛传播优秀学术成果和主流意识形态,成功打造了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术传播名优平台。

  一是学术名刊建设成绩显著。院属学术期刊2014年整体进入创新工程,实行“五统一”制度,即“统一管理、统一经费、统一印制、统一发行、统一入库”,办刊质量稳步提升,保持和扩大了学术名刊优势。我院现有持有国内统一刊号(CN号)的中英文学术期刊84种,其中中文学术期刊75种、英文学术期刊5种、学术年鉴4种(有65种学术期刊实行“五统一”),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群,其中绝大多数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各专业领域的权威期刊,在学术界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根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我院主办的61种期刊进入该评价指标体系,其中顶级期刊11种,占全部人文社会科学顶级学术期刊(17种)的64.71%;权威期刊12种,约占全部权威期刊(40种)的30%;核心期刊36种,占全部核心期刊(430种)的8.37%;核心及以上级别的期刊共59种,占我院中文学术期刊(75种)的78.67%。

  二是社科报和社科网发展迅速。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通过报刊网一体化实现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报、八刊、一网”的全媒体格局。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创刊仅3年后,就创办英文版电子报,到2013年已建成10家国内记者站和1家海外报道中心,在北京、广州、南京和西安四地同步印刷,创造了学术报刊史的“社科速度”。《中国社会科学报》已成为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大报。中国社会科学网2011年1月成功上线,2014年1月改版,点击量屡创新高,最高日点击量超百万,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学术门户网站。

  三是建设名优出版社,大力提升学术出版水平。我院围绕立足学术、多出精品的战略构想,不断提倡科学的工作方法,积极开展成果出版工作,得到了国际、国内同行的认同,影响力显著提升。创新工程实施以来,图书总量稳步增长,共出版图书18306种,其中,新版图书15574种,重版图书1708种,引进版权图书651种,输出版权图书373种。我院出版图书在2011年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提名)奖的所获奖项为11项,2014年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提名)奖的所获奖项为19项,增长72.7%。

  四是数字图书馆和海量数据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创新工程期间,我院制定《图书馆战略转型三年规划(2014—2016)》,深入推进图书馆数字化转型,不断加大商业数字资源的引进和试用,为海量数据库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随着《海量数据库建设工程(一期)项目》方案的完成,我院对信息化建设思路有了新的诠释,实现了“烟囱式”建设向“云平台”统一的方式转变。这一转变使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上线论文达到260万余篇,日最高点击88万余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开放获取期刊数据库。国家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香港大学、密歇根大学等机构已将国家期刊库作为推荐资源。同时,古籍善本数据库建设也在创新工程期间完成了超星系统140万余种图书和2050万余篇期刊数据的恢复工作,目前已经正式对外发布。

  五是成立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抢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研究制高点。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2013年下半年筹建,2014年9月挂牌成立,在12月就迅速完成全国期刊AMI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召开首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高峰论坛,发布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评价中心还建立了智库信息数据库,收集了全球2000家著名智库基本信息,为发布全球核心智库评价报告奠定了良好基础。

  六是重要历史和学术文献资料存储、展示和传播能力明显增强。考古所将考古资料的存储、出版和宣传作为重要创新领域,中华数字考古博物馆、实验室考古国家中心和馆藏文物保护等多个项目的建设工作稳步推进。近代史所启动了“海外近代中国珍稀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成立了“中国近代史档案馆”,收藏民国文献数目位居大陆地区第二位。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