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段丹洁 陈雅静
中国与墨西哥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发展中大国。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墨西哥学院中国研究中心的学者跨越万里,围绕诸多涉及两国共同利益的重大议题,积极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研究,不仅为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与深厚友谊筑牢了根基,更为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智慧与动力。日前,记者围绕中墨学术合作新亮点、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等相关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墨西哥学院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王延中。
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院—墨西哥学院中国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国研究中心”)成立的背景与初衷是什么?
王延中:中国研究中心自2020年创立,经过几年的筹备和发展,于2023年正式在墨西哥学院挂牌。中国研究中心最重要的任务是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当前,中国学术“走出去”已成为树立国家正面形象、扩大中华文化感召力、提升国家影响力的关键支点。随着国际秩序从“西方中心”向多极化发展,制度话语权与知识体系竞争也日益激烈。中墨双方每年互派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推动两国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播等方面的合作,以增进墨西哥乃至全拉美地区对中国的了解。
中国研究中心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学术资源,整合国内在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专家,为研究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墨西哥学院的参与,使得我们能够深入了解拉美地区的学术动态和研究需求,在学术交流和合作中实现精准对接。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和团队成员都参与了哪些中墨交流活动,发挥了怎样作用?
王延中:中国研究中心的运行在院党组、国际合作局的指导和支持下,由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世界民族研究室负责具体事宜。团队在中心建设、人员互访、学术交流等方面积极作为,开展并参与系列活动,致力于完善中心的运行机制,助力中墨文明交流互鉴。围绕现代化建设、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经济合作与文化互鉴等议题开展研讨会、讲座、交流互访,团队成员在这些活动中承担了学术研究、政策咨询和交流协调等多重角色。
具体而言,我们在活动中发表高质量研究成果,为中墨关系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协助策划会议议程,以促进不同学科的深度对话,并积极推动双方智库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建设。此外,我们还致力于跨文化研究和政策建议的起草工作,提高学术话语权,深化两国学术界与政策制定者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
展现学术自觉与合作意愿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中国研究中心交流活动中,中墨双方参与度如何?
王延中:中墨双方均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和合作意愿,学者在学术交流过程中展现出高度的学术自觉和跨文化合作意识,双方围绕经济合作、社会治理、文明互鉴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并在诸多关键领域达成了共识。墨西哥学院及其亚非研究中心的积极推动,使得交流活动更具全球视野与专业深度,不仅深化了研究议题的系统性和针对性,而且充分展现了跨国学术合作的广阔视野和深厚内涵。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学术交流,也为中墨两国在更广泛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中墨学术交流中,我们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
王延中:在中墨学术交流中,我们进一步展开对现代化及民族工作的比较研究,并针对当前中墨关系及中国海外投资等话题展开实地调查,访谈专家学者,形成研究报告。相关成果系统性地对比了中华文明与拉美文明的发展路径、价值观体系和社会结构,揭示了两者在文化传统、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模式上的异同。此外,我们还围绕“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文化传播机制、跨文化传播路径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都对中墨交往实践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进一步深化中墨学术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组织学术交流活动时,如何设计活动环节以促进中墨学者之间的合作?
王延中:我们始终秉持学术严谨性与实用性并重的原则,强调多层次、跨学科、互动式的交流模式,以确保中墨学者之间的深度合作。例如,针对中墨双方所在机构和团队的特色,交流活动的选题聚焦减贫脱贫、文明互鉴、民族工作和现代化展开,并在互访过程中,为双方学者提供实地调研、资料收集、档案查询等方面的便利条件,对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拓展比较研究的空间。
此外,我们初步搭建了学术合作平台,鼓励学者间的长期互动。通过民族所主办的英文刊物《人类学民族学国际学刊》,我们倡导学者分享研究成果,并准备联合发表研究成果,共同申报国际科研项目,以此构建更加紧密的合作网络。这些措施不仅确保了交流活动的延续性,也保障了研究成果的可持续性,为两国学者之间的长期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报》:对于进一步深化中墨学术合作,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您还有哪些想法?
王延中:期待未来中墨之间的研究议题更加开放、包容与前沿,在传统的历史、文学研究基础上,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及国际关系等领域的研究,推动对过去与当下的深入理解。通过学术研究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推动人才培养,结合文明互鉴、公共外交和文化遗产研究,打造产学研结合的知识生产系统,并运用新媒体平台,引导中国式现代化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叙事,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此外,要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推动多语种出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学术品牌,搭建跨文化对话平台,并在国际会议、权威学术期刊等渠道上提升中国学者的影响力,逐步构建中国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