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当前位置:首页头条新闻
以实际行动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2024-05-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朱高磊 王春燕 高莹
分享到: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史和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充分体现了党的领袖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特殊关爱和殷切期望,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

  一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始终牢记领袖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第一议题”来学习、“第一遵循”来贯彻、“第一政治任务”来落实。

  一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力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努力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服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大局上走在前、作表率。


把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中之重

  一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站在“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组织全院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研究部署,积极推动落实。

  深入学习领会重要讲话精神——

  2023年6月3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高翔第一时间主持召开院党组扩大会议,组织传达学习。会议要求,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政治任务、理论任务和学术任务,要带头学习、带头研究、带头阐释。

  这天下午,全国史学界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召开。高翔院长在会上强调,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服务,是当前史学界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

  一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的示范带动下,院属各单位迅速掀起学习宣传热潮,通过召开党委(党组)会、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支部党员大会、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学习会、主题党日活动、主题讲座等多种形式认真学习,及时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传达到每位干部职工,引导全院人员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论坛暨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会”上,与会青年学者纷纷表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青年理应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勇担使命、砥砺奋斗,为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智慧和力量。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在“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主题党日活动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机关党委党总支组织全体党员前往中国考古博物馆和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参观学习。通过参加活动,大家更加深刻认识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意义,更加深刻领悟到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完善文化文明研究支撑保障机制——

  一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建制度、设机构、壮队伍、辟渠道,为学习贯彻和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提供坚实保障。

  中国历史研究院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发展障碍。围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办好中国历史研究院”这一核心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理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6个研究所的三级管理体制。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建立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会、党委常委会、院务会、机关办公会制度。打破学科壁垒,提升综合研究能力,强化统筹指导全国历史研究职能,全国主要史学研究与教学机构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增加到69家。

  筹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和多学科协同创新。把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作为全院科研创新试验点,探索符合新时代科研规律的科研组织管理新机制,以最优条件、最强配置、最高标准、最活机制为全院想干事、能干事的科研领军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

  组建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室,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研究室”给予重点支持。筹建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基地,整合院内外力量,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重镇。

  完善文物资源保护管理机制,出台院《革命文物管理办法》《古籍管理规定》等制度,优化文物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资源库,建立考古工地出土文物远程监控系统,实现文物资源全流程动态管理。


全面实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决定组织实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

  在实施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把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作为第一位的工作要求,努力使工程各项成果能够满足党和国家发展需要、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体现中国社会科学院特色和国家队水平。

  科学谋划部署研究阐释工作——

  2023年6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审议通过《中共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关于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和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工作方案》,对全院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出全局性谋划和系统性部署。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领导小组成立,高翔院长任组长。组建院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研究制定工程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

  此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阐释工程领导小组会议上,高翔院长要求建立常态化的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好学科布局、研究规划、项目设置、学术活动、经费使用、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各个环节,努力把研究阐释工程打造成让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满意的精品工程。各研究单位结合各自学科特点,编制本单位具体落实方案,明确工作任务,细化落实举措,压实工作责任。

  把体系化学理化作为研究阐释主攻方向——

  为引导研究阐释工作顺利开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出台35项重点举措,发布研究选题指南,引导院属各研究单位结合实际设立所级创新项目,统筹资源力量,开展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学术研究。

  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观点特别是原理性理论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列出一批重点选题,组织专家学者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术攻关,实施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双重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概念、范畴与学理框架开展深入研究,努力在重要概念研究、学理框架建设等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为发挥院级项目示范引领作用,24项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创新项目得以设立。该项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申报立项工作不以职务职称为优先、不以年龄大小为考量,只唯质量和水平。在“揭榜挂帅”政策推动下,立项的首席专家涵盖学部委员、研究员和副研究员各职称层级,包含“50后”至“80后”老中青三代学者。针对该批次项目,科研局将根据新的相关项目管理办法,负责全过程项目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院重大创新项目管理模式。

  陆续推出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4月,院属单位共发表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关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顶级或权威期刊论文近50篇),出版专著20余部。

  在2月2日召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重大成果发布会上,《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走向全面繁荣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下简称《报告》)与广大读者见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汇聚了由各方面骨干专家学者组成的优秀科研团队,坚持‘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坚持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方向,对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多轮研讨和集体攻关,推出了《报告》。”发布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负责同志对《报告》的创作目的、原则以及内容创新之处进行了介绍。

  《报告》是研究阐释工程启动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实施的首个重大科研项目。该项目汇聚了院内外80余名专家学者,从多学科视角开展综合研究,专门组织对全国31个省(市、区)的3.5万名城乡普通民众、3000名城乡文化从业者进行问卷调查。《报告》直观展现了中国广大居民的文化参与度、获得感、认同感和满意度,全景式、通俗化呈现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在文化发展方面的伟大成就。

  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以及学习强国、今日头条等20余家中央媒体对报告进行了报道,全网产生近200篇转载报道,一周之内累计阅读量达790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在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五周年之际,中国历史研究院举办重大成果发布会,推出了12部重大成果,内容涉及中共党史、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专门史等学术领域。

  在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策划推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丛书,组织学术骨干力量,围绕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两个结合”的重要思想研究等问题开展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两个结合”基本问题研究》《中华之道: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哲学阐释》等首批研究成果将于近期正式出版。

  一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召开7次文化文明主题的重大成果发布会,遴选发布了《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首创性意义》《清代国家统一史》《中古文学文献学(增订版)》《中国历代治理体系研究》《20世纪中国美学史》《中华民族语言认同研究》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交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阶段性“答卷”。

  稳步实施文化传承发展重大工程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积极推进重大学术经典研究工程项目,成系统、有规模地组织编撰一批基础性、权威性、原创性的当代学术经典。

  中国历史研究院扎实推进实施《(新编)中国通史》(《中华民族史》)纂修工程,截至2024年4月已完成第一阶段审读和1000余万字初稿,推出重要阶段性成果《(新编)中国通史纲要》《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等学术著作,结合研究专题已出版专著45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考古研究所坚持考古发掘与研究阐释并重,持续推进“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新发现仰韶、龙山、新砦时期一批考古遗存,组织编撰了《文明中国——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考古学阐释》等一批考古研究成果,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考古学依据。

  《中华思想通史》研究项目已完成电子版出版工作,《中外哲学典籍大全》第一批已完成出版,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中国边疆历史文化研究丛书”正在组织编撰中……


着力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一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阐释宣传,加强文化文明研究成果的推广转化,努力打造理论宣传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和学术高地。

  在引领学术研究上强担当——

  一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带头在《人民日报》《求是》等发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等理论文章,引起积极反响。

  一年来,在院党组的示范引领下,全院学者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撰写文章畅谈学习体会。截至2024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在“三报一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和《求是》杂志)共发表系列理论文章50余篇,对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两个结合”的思想内涵、文化传承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进行了深入学习研究。

  一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立足期刊、出版社、社团、非实体中心等院内学术平台,策划打造了一批精品会议论坛、精品专题专栏,策划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阐释成果,讲透重大意义,讲清深刻内涵,讲明实践要求,凝聚学术共识。

  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历史研究》等院属期刊开设专题专栏或组织笔谈文章,约请知名专家学者从多学科、多角度研究探讨习近平文化思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关重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报》连续刊发相关研究阐释文章128篇。

  各研究单位依托全国性学术社团、研究中心等平台,集中组织举办系列专题研讨活动,引导学术理论界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行深入交流研讨。截至2024年4月,院属各单位共组织相关学术会议、主题论坛、报告会近200场。

  在增强文化传播力影响力上立标杆——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

  2023年11月24日,习近平主席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指明了中国学的内涵和外延,深刻阐明了中国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来自近6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黄浦江畔,深入探讨“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

  “中国与世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研讨会、第二届“民主: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论坛、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第十三届世界社会主义论坛、第九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高级别智库研讨会、“中国与俄罗斯:通向现代化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中拉文明对话论坛……近一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作用,积极搭建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主办或协办了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持续加强学术传播能力,让世界读懂中国。

  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还深入推进“讲述中国工程”,集中力量编撰“理解中国”丛书,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和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对外翻译出版,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提供学理支撑。联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中外媒体记者走进中国历史研究院主题活动。活动吸引了46名中外记者参加,包括来自16个国家、25家外国媒体的33名记者。不少外媒记者表示,通过参加活动,直观了解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推动文化传播中作表率——

  为推进学术普及工作,一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积极推动学术研究成果的通俗化表达,面向社会推出了《解码“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创造与世界意义》《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问答》等一批成果,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积极创新学术传播方式,整合优化院内现有网、刊、报、数据库、出版社等传播平台,加强中华文明探源和考古研究成果、中华文化典籍等方面的全媒体传播。

  参与制作或拍摄了《考古进行时》《考古公开课》《中国考古大会》等央视专题节目,探索构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

  在中国社会科学网开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专题聚合页,发布了“社科青年开讲啦·解码文化传承发展”“漫‘话’新征程: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等系列融媒体作品,多个作品被全网推送,近千家网站转载,全网阅读量过6亿次。

  为满足观众需求,中国考古博物馆策划推出了“青海都兰热水墓群精品文物展”“龙·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八千年龙文化精品文物展”等一批原创性主题展览。截至2024年5月,中国考古博物馆已接待观众约38万人次,打造展示中华文明的国家文化客厅和文化新地标。


着力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路径,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界提出的殷切期望。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方向和内容,以传承中华文脉、打造中国学派为抓手,着力推动“三大体系”建设加速升级,努力形成能够体现中华文明精神特质、文化品格、价值追求的自主知识体系范式,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向纵深发展。

  巩固文化文明研究的学术基础——

  学科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基。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

  在院党组部署下,研究单位充分发掘汲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的思想价值和学术营养,指导、引领学科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一年来,在第二轮学科建设“登峰战略”的资助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文明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

  全院共资助优势学科、特殊学科、重点学科、新兴交叉学科等120个,建立资助学科开放竞争、动态评估和更新机制,对新时代中国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等领域学科建设给予重点支持。

  加大对基础学科和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创新基础研究组织形式,引导优秀人才和团队更多投入基础研究。

  立项资助“科技考古实验室”“中国人骨考古数据库”等一批重点实验室和数据库建设项目,推进历史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联合攻关和融合发展。

  加强古籍、历史文献、海内外珍稀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组织实施“海外珍稀近代中国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音影图文档案库”“古藏文整理与研究”“甲骨文、碑刻、铭文微痕扫描及研究工作”等一批基础项目,整理出版《清道光至宣统年间粮价表》等成果,采购金石甲骨、古籍方志等数据库116个,建设上线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数据库、历代藏书文献书目数据库等一批专业化的资料数据库,为全国学术界提供了重要研究资料。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文明研究的学术基础得到有效巩固,具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特色的文化传承发展精品学科集群已初步形成。

  扶持“绝学”、冷门学科——

  甲骨学、简帛学、古文字学、纺织考古、梵文、吐火罗文……这些“绝学”、冷门学科,尽管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方面,有着重要地位与独特价值。

  2024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扶持“绝学”、冷门学科发展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出台。《意见》提出,采取“一人一策”“一学科一策”的方式,对相关学科给予特殊扶持和倾斜性保护,确保有人做、有传承。

  《意见》体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对“绝学”、冷门学科的高度重视。在《意见》指导下,一系列具体举措相继推出:

  外国文学研究所设立古典学研究室,全国唯一古典学研究刊物《古典学研究》正式创刊发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启动满语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专项工作,加强“绝学”、冷门学科中青年人才培养。

  “中国社会科学院绝学、冷门学科研修营——满文专题班”举办,为相关学科培养储备人才。

  在院党组大力扶持下,在多项举措的共同推动下,中国社会科学院“绝学”有继、冷门不冷。这些凝聚着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学科,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培育壮大文化文明研究人才队伍——

  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关键是人才。

  一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从完善培养机制、营造良好环境等方面着眼,着力培育壮大文化文明研究人才队伍。

  例如,在全院范围内推行青年学者导师制,加强对青年学者的学术史训练,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训练,帮助他们了解当代中国学术因何而生、由何而来,由此夯实学术根基。

  又如,建立梯次衔接、完整覆盖各年龄段的人才培养体系,先后出台“学部委员工作室”管理办法、“长城学者计划”管理办法、青年人才“培远计划”实施方案、“青启计划”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针对不同学者群体,量身打造资助条件,给予长期稳定支持。

  一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共资助16名二级研究员、52名优秀中青年科研骨干和193名新入院青年人员。在宽松友好的科研环境中,研究人员能够沉下心来做学问,以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打牢基础、积蓄势能。

  一路风雨兼程,再回首已过万水千山。

  一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中国社会科学院“三项共识”凝心聚力,重大项目工程深入推进,文化文明研究气候渐成,学派文脉传承有望……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下一步,中国社会科学院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领袖嘱托、勇担历史使命,进一步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不断加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科建设,持续深化文化传播和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网记者朱高磊 王春燕 高莹

责任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