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高莹)4月8日,《为气候行动鼓与呼——中国气候传播案例集萃》出版发行推介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为气候行动鼓与呼——中国气候传播案例集萃》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背景下我国气候传播的战略定位与行动策略”的研究成果之一,近期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据项目首席专家、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郑保卫介绍,该书收录了我国气候传播的70多个典型案例,全面反映了政府机构、新闻媒体、社会组织、企业、公众和智库等气候传播行为主体在应对气候变化、开展气候传播方面的责任担当和实践探索,客观再现了发生在中国广袤大地上的绿色低碳发展与生活的故事,集中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所取得的成效和作出的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杜祥琬向会议致贺信。杜祥琬表示,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和传播,可以加深人类对气候问题的认识,促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和行动,提升我国气候变化传播能力和国际话语权,推动建立新型国际秩序。做好我国气候变化国际传播,既要让人们了解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务实行动和负责任的态度,也要传播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传播建立合理国际气候制度的正确原则,传播合作共赢的思想理念,这样才能为促进气候风险的全球应对作出贡献。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花费几十年时间才能完成的科学转型过程。这是摆在所有气候传播研究者和实践者面前的新使命,希望大家齐心协力,与时俱进,继续推进气候传播的研究与实践。
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司长、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顾问潘进军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专章对美丽中国建设进行了系统谋划和部署。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战略部署,都与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息息相关,也对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全国各地充分发挥气候资源在生态优先、绿色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掘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积极研究出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立法和制度措施,对于做好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气候传播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对于气候变化的接受程度决定了气候变化政策的执行效率。”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对外合作交流部主任张志强认为,公众对气候变化的感知不如对环境问题的切身感受直接,气候变化科学层面的不确定性也影响了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理解。因此,气候传播是推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转型的重要手段。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推进气候传播不仅可以使公众了解气候变化,更重要的是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应对气候变化,通过实际行动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钟新谈道,数十年来,气候变化问题从科学家对温室效应影响的预言演变为人人可感知的各种自然灾害,从早期的科学问题演变为日益复杂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进而引发了全民行动和全球行动。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凝聚了广泛共识的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可以成为推动后疫情时代国际合作伙伴关系建构,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彰显国际合作价值的关键领域。
会议由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