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主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协办“东亚秩序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中、日、韩等国的近30位专家学者,就册封—朝贡关系的历史源流、发展演变、时空差异、近代命运和现实影响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在致辞中指出,从学术和现实的角度看,东亚秩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朝贡体系作为东亚秩序的一个重要解释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与讨论,因此,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对深化这一问题的认识有重要的意义。在讨论东亚秩序体系时需要注意四个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不同时代的差异、文本与实践的差别、东亚关系不是双边关系的简单叠加。
册封一朝贡关系研究日益被重视
968年,哈佛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费正清主编的《中国的世界秩序》,《抗日战争研究》主编高士华认为,这意味着西方世界对东亚曾经存在过的册封—朝贡国际关系体系有了相当程度的共识,也成为西方世界解释中国和东亚国际关系经常使用的标准;如今45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东亚在世界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强,对这一体系的研究和解释也在推陈出新,可以说有关册封—朝贡关系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但遗憾的是,基本是各自为战,概念和资料的运用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到了坐下来回顾、反思、展望的时候了。
日本学者、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院长滨下武志曾从经济史的视角修正费正清等人的朝贡体系论,并提出朝贡贸易体系论。在此次研讨会上,滨下武志回顾了他本人的朝贡体系研究史,指出其学术观点和费正清理论的差异,如费正清强调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国和朝贡国之间呈放射状的关系,而他强调朝贡国之间的多角关系;费正清强调来自西方的冲击,而他强调东亚内在关系的变化;费正清强调传统与近代的关系,而他强调从朝贡到海关的演变;费正清强调华夷秩序,而他强调东亚世界。
朝贡体系论受到质疑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认为,朝贡体系是一个误导性的概念,所谓朝贡关系充其量只是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一部分。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主编李大龙认为先秦时期的服事制理论是朝贡体系的指导思想,中国历代王朝构建的藩属体制则是朝贡体系存在的前提,藩卫是这种体制的主要功能,而朝贡只是维持这一体制运转的措施之一,故而“朝贡体系或朝贡贸易体系不能准确反映其特点”,叫做藩属体系更为恰当。
通过考释、研究清朝的涉外通商制度和外政制度,台湾学者廖敏淑系统地勾勒出清代互市制度和多元的对外关系实相,强调这足以扬弃无法有效诠释清朝外交、通商制度的朝贡体系论。
不唯朝贡体系论、朝贡贸易论在会议中受到质疑,与会者对“朝贡”一词的含义、适用的范围、外文中有无可以完全对应的词汇也进行了广泛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万明认为,朝贡是一个叠加词,其中“朝”指“朝觐”,“贡”指“纳贡”,朝贡关系虽不是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唯一形式,却是整个东亚社会所认同的并形成了普遍认识的共同观念,即已形成一种国际惯例。有学者指出,古代中国的地方官吏、内地藩王对皇帝也有朝觐和贡献方物的义务。
会议达成四点共识: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应该更注重亚洲自身的视角,打破一国史的藩篱,利用多国(包括亚洲相关国家和西方国家)资料,展开多角度、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和共同研究;应该在东亚各国的研究者之间,建立起更为紧密的学术交流和联系网络;共同推动国内外相关资料、研究成果的出版,建立跨越国界的研究学派;继续举行相关问题的各类学术讨论会,掌握话语主导权,以推进该问题的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