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中国古代墓志研究》发布
2023-04-28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3年4月28日总第642期 作者:记者 王春燕
分享到:

  本报讯 (记者 王春燕)4月22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第五届九色鹿学术工作坊——《中国古代墓志研究》新书发布会暨石刻学中青年学者论坛”在京举行,会议主题为“中国石刻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

  重视墓志学研究

  《中国古代墓志研究》分为上下两册,由“上编通论”“下编专题”两个部分组成,收录52篇论文,共计120余万字,对中国古代墓志文献进行了系统研究。“上编通论”首先依次总结各朝代墓志研究进展,其次对近百年来墓志综合研究进行评述,最后综论吐谷浑、粟特、高昌等墓志研究情况。“下编专题”对墓志起源、发展、流变、形制、纹饰、艺术、撰文、书写、文字、整理、数据库等问题做了专题研究。

  墓志文献滥觞于秦汉,成熟于魏晋南北朝,历隋唐五代演变,至宋元明清完全适用于各阶层人群,成为石刻文献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形制最稳定、信息最丰富的类型。《中国古代墓志研究》主编、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古籍研究所教授王连龙从墓志学研究体系的原创性、通识性、专业性、自觉性四个角度出发,对当下墓志研究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他认为,当前墓志学研究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原创性、通识性、专业性、自觉性形成系统,墓志学研究体系初步建立。但作为一种新兴学问,还有一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建议将墓志学设置于考古学科之下,增强墓志基础整理,强化墓志学理论研究,拓展墓志学研究深度,加强墓志学人工智能与数据库建设。

  墓志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新出墓志的大量刊布,围绕墓志展开的研究已成为热门议题。

  通过对近年来石刻研究发展的回顾,吉林大学教授吴振武说,得益于数字技术、印刷技术的发展,石刻拓本材料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保存和传播,促进了当下墓志等石刻文献的研究,推动了相关研究在文学、史学、艺术学等领域的突破。期待未来建立系统的石刻学专业,也希望有实力的出版社能够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参与石刻文献出版,共同推动中国古代石刻学发展。

  “墓志材料在中国传统的正统史学中处于边缘地位,具有拾遗补缺作用的墓志学在现代历史研究中正逐渐得到重视。”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鸿宾表示,未来,墓志学研究者需要开展理性思考,努力推动学科理论建设。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李雪梅认为,近年来,大批高质量墓志整理与研究成果的面世,推动了学术界对墓志研究的认可,加强了墓志学研究和包括法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的联系,促进了学术的综合发展。

  当下,一批墓志学中青年研究者正快速成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陆明君认为,他们基础理论扎实、知识结构完备,为墓志学研究带来了生机与活力,逐渐弥补了之前研究的若干不足,提高了研究水平,促进了学科发展。

  未来发展方向

  生人有传,逝者有志,古人将功绩铭乎金石,以传后世。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素表示,墓志粉饰功德有之,而捏造、歪曲事实极少,故利用墓志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可信度很高。近年来,石刻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涌现出一批石刻研究专家。然而石刻研究要想受到更多关注,使其名实相符、使业内研究热潮和业外认知相符,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超认为,未来石刻研究要注重体例规范,加强田野调查,引进科技手段,做好材料汇集工作,进而夯实石刻研究基础。同时,要创新研究课题,结合语言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研究方法,对石刻进行多维度的深入研究。

  “石刻为中国史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料,而其自身综合而成的各类信息也成为人们的研究对象。”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楼劲表示,在石刻研究中,要注重了解石刻资料历史形成过程,进一步挖掘石刻资料特点,开辟适合其特点的研究方向。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古籍研究所所长冯胜君说,未来,墓志学工具书、教科书的编纂将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同时,伴随着墓志研究的发展,对成果体系、学科结构进行理论反思也十分重要,亟待开展相关研究。

  “墓志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丰硕的成果,适时开展阶段性总结和系统整理,有助于构建学科体系、探索学科发展的未来道路。”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张铭心表示。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市博物总馆、西安碑林博物馆、清华大学、武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河北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中青年学者参加论坛,并围绕“石刻文字研究”“墓志形制的发展与演变”“墓志铭创作研究”“南京地区古代碑志整理与研究”“宋代墓志研究的进展与思考”“石刻资源数字化及未来展望”及“近年来中古碑志研究观察”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