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为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 出版与传播保驾护航
2025-03-14 来源:社科院专刊第749期
分享到:
  本报记者 王春燕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出版与科研成果的管理部门,院科研局成果与出版管理处(以下简称“成果处”)始终牢记院党组嘱托,自觉践行“三项共识”,忠诚履行职责使命,充分发挥女性“半边天”作用,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推动我院学术出版事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辛勤耕耘、爱岗敬业、创优争先的成果处连获“全国巾帼文明岗”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称号。
  以匠心为砺 铸出版之魂
  成果处坚守初心,以专业精神为基石,以创新思维为引领,不断优化学术出版管理机制,持续提升出版质量,助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2025年新年伊始,成果处精心策划的院图书编辑培训班正式开班。此次培训班是近年来我院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图书编辑业务培训活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方志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的200余名编辑参加了培训,院内外多领域专家应邀授课。培训聚焦提升图书编辑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操守,旨在打造一支专业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出版编辑队伍。通过培训,进一步强化了编辑人员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担当,充分发挥了图书出版在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的支撑作用,为高质量出版工作筑牢政治保障。
  2024年,成果处统筹协调研究力量,大力推进有组织出版工作,策划并组织实施了新编《列国志》《国际组织志》丛书的编撰出版项目。该项目聚焦全球196个国家以及60个国际组织,开展系统性、专业化的研究,计划用3—5年的时间完成256卷丛书,实现区域国别全覆盖,力争打造一部“新时代的《海国图志》”。
  长期以来,成果处始终秉持“服务科研”的工作理念,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倾听学者诉求,回应学术关切,积极解决出版环节中的各类难题,为学术成果的及时转化提供了坚实保障。
  以初心为舵 扬学术之帆
  让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优秀成果“走出去”,不断提升我院科研成果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是院党组的重要指示,是科研工作者的心声,更是成果处将我院重大成果发布工作做深做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年来,成果处以制度创新为引领,持续推动成果发布机制等多项改革,突出成果与国家发展需求的契合度与实效性,确保科研成果能够精准服务国家战略。同时,成果处积极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传播矩阵,通过有组织、有策略的宣传推广,实现科研成果影响力的“长尾效应”,不断扩大我院优秀科研成果的社会知晓度与美誉度,为提升我院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4年,成果处策划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工作回顾暨科研成果展”。这一年,成果处共承办了8场重大成果发布会,发布重大成果106部,涵盖“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等重要选题,参会人数近千人。参会媒体记者累计150余人次,报道文章累计100余篇。《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20余家主流媒体进行专题报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发布相关快讯。据不完全统计,网页版发布转发量达12.8万条,微信公众号阅读量达10万余次。
  2025年,成果处以多维度视角深度挖掘优秀科研成果,聚焦重大主题与重点方向,进一步加强对重大成果发布工作的整体规划与系统设计。通过编制选题指南,提前布局“抗战胜利80周年”“重点实验室建设”“古典学研究”等专场发布选题,为重要学术成果的集中展示和广泛传播奠定坚实基础。
  以同心为翼 助科研之力
  为全力赋能我院科研工作者攻坚克难、勇攀高峰,成果处坚持立足当下、着眼大局,致力于打造更有力度、更有温度的科研管理与服务模式。
  为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出版品牌,成果处积极推动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工作。十余年来,累计资助出版数千部学术著作。同时,为支持我院青年人才培养工作,鼓励青年人才产出高质量成果,解决科研工作中痛点难点问题,成果处在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文库》项目申报、评审和管理流程,完善我院“青年学者文库”出版资助品牌,形成“院文库—青年学者文库—出版资助”三位一体的出版资助体系。
  同时,成果处充分发挥学术奖励的引领和激励作用,将其作为树立正确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的重要抓手。通过不断优化评奖机制,在院优秀科研成果奖、院优秀科研团队奖等评奖实践中,逐步建构起结构合理、富有实效的奖项体系和评奖制度,有力激发了全院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初心如磐,奋楫笃行。成果处表示,他们将始终牢记院党组的嘱托,旗帜鲜明讲政治,立足岗位作贡献,将巾帼智慧与担当融入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伟大事业中,为开创我院改革发展新天地作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王春燕(报纸)贾伟(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