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教书救国 读书报国——西南联大对抗战胜利的独特贡献
2025-11-11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811期 作者:周斌(近代史研究所)
分享到:

  周斌(近代史研究所)

  
  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日战争爆发后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一所战时高等学府。这所学校自1937年11月成立以来,在八年零六个月的时间里和中国人民一起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岁月,谱写了抗战救国的光辉篇章。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考察调研时强调,所培养的人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西南联大的历史贡献和现实意义,赋予史学工作者加强西南联大历史研究的使命。闻黎明先生著作《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1937—1946)》正是该领域研究的优秀成果。
  《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1937—1946)》利用丰富的档案文献、地方报刊和口述史资料,一方面系统梳理了1937—1946年期间西南联大成立、发展的历史全过程,展现了西南联大师生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科研、学习与生活情况;另一方面将西南联大纳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挽救民族危亡、促进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逻辑中加以考察。联大师生怀着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坚定信念,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作出杰出贡献,不仅实现了个人理想与事业追求,更将其与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紧密相连。
  该书归纳了西南联大五个方面的重要贡献。
  一是坚定教育救国理念,培养抗战急需人才。在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南迁途中,师生们确立了教书救国、读书报国的共识。西南联大除原有学科正常开设之外,还增加了一些战时急需学科、专业和课程,如新设航空工程学系、在化学系开设国防化学方面课程等。部分西南联大教师在昆明的军队干部培训基地、译员培训基地等机构开设课程,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急需的各学科、各门类的高级人才和专业人才,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二是发挥科学研究专长,服务抗战大局。为改善中国国防科技严重落后的局面,清华航空研究所开展航空风洞实验,成绩斐然,与美国各大学研究所不相上下。史学家钱穆在抗战时期完成《国史大纲》撰著,期冀中国人民从悠久历史文化和建国立业的事迹中汲取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哲学家冯友兰也完成了著名的“贞元六书”,旨在努力为中华民族寻找精神武器,为未来文化建设提供营养。文学家闻一多考证龙的图腾的来源,以证明中华各民族的同源性。这些研究成果饱含着知识群体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文化担当精神。
  三是发挥舆论动员作用,激励全民族团结抗战。1938年底,西南联大师生组织各种集会,通过报刊、讲座,或引经据典或实证分析,强调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的各种因素,旗帜鲜明地怒斥投降谬论,反对妥协。西南联大师生创办了《今日评论》《当代评论》《自由论坛》《民主周刊》等期刊,在广播电台的“名人演讲”“学术讲座”“时事评论”等栏目里播讲国际形势,分析制胜因素,对坚定民众抗战信心、动员海外侨胞参加抗战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是运用视野开阔优势,推动国际和平。西南联大利用独特的学术平台,增进与国际友人的合作,如接待英国议会访华团,接待英国著名学者陶德斯、尼达姆到校访问等。通过这些国民外交,积极有效地向西方国家传递了中国抗战到底的决心,推动中国政府与国际反法西斯国家建立同盟关系,争取更多的国际援助。在日本战败投降成为定局之际,以钱端升、刘文典等学者为代表的西南联大教授着眼于更为长远的两国关系和国际社会问题,提出了理性的处置措施,即不能将日本军国主义所犯下的罪行由日本普通百姓来承担,中日人民应和平共处。该主张是符合中国利益的长远大计,是维护世界和平的积极姿态。
  五是继承问政优良传统,推进民主建设进程。西南联大师生认识到民主政治不仅是争取抗战胜利的保证,更是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基础。他们要求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革除独裁统治下滋生的贪污腐败,有效动员和组织民众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抗战胜利后,师生们要求建立联合政府,反对内战,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一二·一”运动。西南联大师生的民主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们为追求民主自由而甘洒热血的精神长存,激励着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追随他们的脚印,为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富强繁荣的国家而奋斗。
  通过梳理上述五方面西南联大的历史贡献,该书指出,西南联大师生在中华民族最危难之际,凭借他们自身的学识、才华,为抗战救国、建设现代国家奉献其独特的文化力量。这就是西南联大精神所在,不仅体现了中国知识群体深重的家国情怀,更体现了他们勇担时代重任的历史责任。弘扬西南联大精神,对培养具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