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用数据记录中国社会“当代史” ——“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项目纪实
2024-10-29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13期 作者:本报记者 段丹洁
分享到:
  
  “您有几个儿女?还打算要几个孩子?”
  “您目前从事的职业是什么?家庭经济收支情况如何?”
  ……
  2023版“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hinese Social Survey,以下简称“CSS”)的调查问卷,有48页近百道题目,邀请受访对象从个人情况、工作情况、家庭经济情况、生活状况、社会保障、社会信任和社会公平、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评价、社会参与与政治参与等各个方面,描绘其看到和感受到的中国社会现状。此次调查历时8个月,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156个区市县,624个村、居委会,调查访问12480个家庭,完访问卷共计13035份。CSS项目团队再一次深入实际,用脚步丈量中国大地。
  10月23日,记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社会学所”)见到了CSS项目的团队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CSS首席执行人李炜告诉记者:“目前CSS2023年调查数据清理已经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预计11月初将面向社会公众正式发布。”
  
  初心使命启调查
  
  “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是社会学所发起的一项全国范围内的大型连续性抽样调查项目,目的是通过采用持续的、综合性的、跨学科的调查研究方式,对全国公众的劳动就业、家庭及社会生活、社会态度等方面进行长期纵贯调查,获取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变迁的数据资料,从而为社会科学研究和政府决策提供翔实而科学的基础信息。经过十九年如一日的坚持,这项大规模的综合调查每两年一期,已经进行了9期,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乃至全国的学术调查品牌。
  时间回溯到2005年,时任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提出,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已经20余年了,对于中国社会变迁要有自己的持续调查研究。这一倡议在社会学所内获得一致认可。经过8个月的筹划,社会学所成立了以李培林为负责人,陈光金、张翼、杨宜音、李炜、陈午晴、王俊秀等为成员的项目组,自此CSS调查扬帆启航。2008年,李炜成为CSS的执行人。
  “我当时只是一位晋级不久的副研究员,但也是一名有着10余年社会调查经验的老兵了。特别是在陆学艺所长主持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调查’中负责全国12个省市的调查实施和组织,给了我不少调查统筹的历练。应该是我和社会调查的这种缘分,让培林所长中意于我。”李炜说。
  CSS的研究主题紧密围绕中国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现实问题。创立初期就确立了调查主题侧重中国现实问题的原则。具体而言,就是在研究社会变迁的基本模块之外,每期都聚焦一两项社会现实议题为主题。最初两期调查分别以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民生问题为主题。2011年调查以城镇化为主题,2013年以社会质量为主题,这一设计思想也一直贯穿于迄今为止的9期调查之中。李炜表示,这样设计的优点在于可以通过调查把握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特征和重大的社会问题,从而为社会政策研究提供针对性的数据资料。这些阶段性特征在时序上串联起来,就形成中国社会变迁的数据写照。
  “我们希望通过长期持续的社会调查,真实记录和研究中国社会变迁,分析应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数据,促进学术资源共享,并在调查过程中推动社会调查的规范化。”李炜谈道。
  
  手持问卷走天涯
  
  历年CSS问卷内容汇聚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法学、廉政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关注的议题。2023年的调查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治理6个方面的现代化指标。
  社会学所发展社会学研究室副主任崔岩在项目中主要负责问卷部分,他向记者介绍,CSS调查的内容设计采用了模块化的方式,即一组关联的研究问题设计成相对固定和标准化的测量访题,以便进行多期调查比较。
  记者看到,CSS2006包含了受访者的基本信息、教育、就业与职业、代内/代际流动、家庭经济、社会保障、生活压力、社会经济地位认同、社会问题认知等15个模块,CSS2008追加了消费与媒介接触、社会网与社会支持、廉政建设3个模块。如今CSS调查包括了27个核心模块,内容广泛丰富,内部逻辑联系紧密,很多问题由不同的选项跳转至新的问题方向。
  “这些模块,又具体设计为固定模块、轮替模块、热点模块三种不同类型,以分别满足社会变迁的长期追踪、周期性监测、重大变迁事项分析的不同研究需求。”崔岩说。
  有了问卷,我们如何保证能够选到具有代表性的受访者?社会学所副研究员任莉颖向记者介绍了2023年CSS的抽样方案。CSS以中国境内住宅单位中的居民户(Household)及其家庭成员为调查总体,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资料,采用分层多阶段概率与规模成比例(简称PPS)的方法,在全国抽取了156个区县级单位下的624个社区级单位。在每个社区级单位内抽样员到实地采用绘图列举的方式构建住址抽样框,并从中抽选住址概率样本。
  “过去,我们采用纸版绘图抽样的方式,抽样员要在纸上用笔勾画村居边界、按照行走路线逐个绘制村居内的建筑物,而后要在表格上登记所有住址,形成住址清单,再利用随机数表抽样,这个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工、时间和经费。”任莉颖表示,我们团队在2019年开发了计算机辅助住址抽样(简称CARS)系统,绘图员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到实地在手机的APP里标记村居内的建筑物位置和录入住址信息,完成后CARS系统会自动生成住址抽样框、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并在地图上显示抽中样本的位置,极大地提高了抽样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李炜向记者表示,“中国社会科学院计算机辅助住宅抽样系统”(CASS-CARS)是国内大型社会调查中较大规模地在实地绘图抽样阶段全程实现电子化操作的积极创新,大大提升了绘图阶段的工作效率与准确度,节省了实地调查中访员查找样本地址的时间,使调查执行更加便捷、有效,得到了社会调查界的高度好评。
  跨越山海,只为求真求实。怀揣梦想,彰显人文关怀。社会调查项目中历时最长的,情况也最复杂的通常都是在调查现场。如何在有限的人力中,高质量完成历年的社会状况综合调查?记者了解到,目前,CSS项目与重庆大学、广东金融学院、吉林大学等全国30余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合作执行,形成项目组+地方合作机构的调查执行模式。遴选以社会学为主,兼顾其他专业的志愿者访问员,由项目组分赴各合作方,面对督导和访问员开展为期3—4天的10余门详细课程。同时,CSS项目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社工专业硕士中心(MSW)的大力支持,自2011年始,每期调查都有数十位社工硕士担任培训和巡视督导,奔赴各地,为调查的现场组织和质量保障作出了出色的贡献,也留下了很多感人的瞬间。
  “从最初每年调研的七八千份问卷,到现在基本都在12000份以上的问卷,为确保每份问卷的质量,我们的入户访问基本都需要一个半小时以上。”崔岩说。
  “如今通信技术这么发达,为什么一定要坚持现场入户访问?”面对记者的疑问,社会学所发展社会学研究室主任邹宇春告诉记者,由于CSS是综合性的社会调查,涉及的研究主题较多,问卷容量大,无法在短时间内用电话访问方式完成;面对面访问可以通过语言的问答交流确保问题信息的传递,还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比如通过受访者眼神、表情、姿势等可以大致判断回复的真实性。
  CSS调查除了入户访问个体,同时采集了调查现场的各种情景信息以及对应村居的综合信息。邹宇春谈到,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数据采集方式,入户访问能够收集到更加丰富、真实、系统的反映中国基层实践的一手数据。当然,正因为入户访问的效用最大,它也因此成为最难操作的数据采集方式,特别考验访问员的专业能力、交流能力、现场应对能力。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了一门“社会调查方法与实践”课程,并研发了计算机辅助调查系统,通过培训模拟、远程实时支持等方式,协助CSS访问员能够更好地完成现场访问。这些课程和系统的开发,不仅提高了CSS调查现场的智能度和调查数据的有效度,也更好地实现了调查方法理论与中国基层实情的有机结合。
  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调查执行流程和方式,不断提高调查质量和水平,始终将真实、全面反映民情作为首要任务。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田志鹏告诉记者,近年来,由于诈骗形式增多、民众隐私意识增强,面对面的访问调查难度的不断提高,但从项目团队到全国各地执行团队都始终将调查目的定位在改善民生上,最终获得了广大受访者的支持与信任。
  持续深入地开展CSS这类纵贯式社会调查项目,建立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变迁趋势的社会科学多学科共有的调查研究平台,综合开发利用数据资源,是创新研究方法,增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的必要举措。CSS通过以调查实践促学科建设的方式,培养了近万名青年学者和在校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调查领域的学科、学术建设。 
  
  灼灼其华结硕果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用学术话语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有能够反映中国独特的社会变迁进程的学术资料作为支撑。10余年来,CSS项目组人员先后出版了29部中外文专著,如《当代中国和谐稳定》《当代中国民生》《当代中国城市化及其影响》《当代中国生活质量》等,围绕不同阶段的主题并以各期主题数据为基础素材开展研究。
  随着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社会建设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逐渐成为决策者和学者关注的重点。如何实事求是地把握中国社会发展脉搏,如何面对和解决发展进程中的诸多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宏观、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形势加以分析和判断。
  CSS项目组对社会质量这一理论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社会结构下个体的能动性空间,结合中国实际,提供了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框架和指标。李炜表示,不同于经济GDP等指标的简单测量,社会发展如何界定、如何测量是当前学者研究的重点之一,通过长期的社会调查,确定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社会赋权四大维度和15项二级指标、80余项三级指标的“中国社会质量指标体系”,并设定为CSS中的固定模块,使得全国层面的社会质量衡量和评估有了持续的数据资源。
  “中国社会质量指标体系”的推出,有效提升了CSS调查的学术含金量,赋予CSS有别于国内其他同类调查的独特定位。此后,项目组成员连续出版了三期《当代中国社会质量报告》,在《社会蓝皮书》上也刊载了相应内容。
  谈及CSS之类的统计调查是否会被互联网信息的大数据研究所替代?在崔岩看来,互联网介入人类生活产生了海量的数据信息,造就了社会信息的大数据研究方法,但统计调查仍然具有独特优势。统计调查以研究问题为导向,以直接询问社会公众的方式获取信息,较之大数据以网络痕迹数据来映射人的行为更具有针对性;统计调查从理论出发,设计了明确的变量间关系,易于分析社会事项的关联性和因果性,而大数据发现的事项“关联”虽多但虚假度高,往往需要沙里淘金才能找到有价值的“线索”;大数据本质上是二手资料,不易和研究者的研究目标匹配。所以,CSS之类的统计调查依然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扬帆起航续新篇
  
  自2006—2023年,项目团队开展了9期大规模的全国调查,共动用了全国近万名访问员,累计访问85282个城乡家庭,建立了包括1.17亿个数据项的调查数据库。目前已有全国 561家单位 32882位用户申请和使用数据,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研究极有价值的基础性学术资源。
  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国家队”,建设大型全国性抽样社会调查体系和数据基础,彰显在全国科研教学机构、智库机构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极为必要。
  李炜表示,CSS调查数据显示了近2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的长足进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公众教育素质明显提升,公众获得感增益明显,对政府的满意度、国家认同、社会公平感、社会安全感等社会态度长期向好。这些研究数据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的坚实例证。
  崔岩谈到,社会调查是发现当前社会发展的真相和现实、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手段。这不仅仅是在一篇文章中探讨某个理论或某个社会现象,而是对整个国家的宏观认知。我们需要真正发现国家发展变迁过程中的规律。讲好中国故事,探索中国发展模式,社会调查不可或缺。
  社会学所副研究员林红的专业背景是人类学,加入CSS项目后,她开始在定量和定性方法上不断探索,逐渐突破质性研究方法和量化研究方法两种调查方法之间的认知壁垒,尝试把更多质性研究的视角带入大调查。在她看来,作为全国屈指可数的大型社会调查,CSS不仅为社会科学界提供基础研究数据支撑、为政府决策提供实证支持,也对人才培养和推动地方调查能力建设有很大助益。CSS这样的大型社会调查产出的基础性数据也是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立足之本,守好这个学科之“本”就是CSS项目的未来“本分”,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引领社会调查方法创新、助力交叉学科发展,或将有更多前沿性探索。
  “在院所领导和学界同行的支持下,CSS项目即将迎来第三个‘十年规划’阶段。”李炜表示,未来,CSS项目组将以持续开展跟踪社会变迁的CSS调查为基点,调整已有的“中国社会质量指标体系”,收集和研究现代化建设中“中国式现代化”的微观指标,综合宏观统计资料,构建我国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综合开发纵贯调查数据资源,深化对我国社会变迁的趋势研究,建设中国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智库平台,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趋势,构建中国社会发展理论,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与数据支撑。

责任编辑:班晓悦(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