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CSS历年成果摘要
2024-10-29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13期
分享到:
  ▲CSS(2006—2007):当代中国和谐稳定
  中国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特点和新态势,对发展战略的选择和社会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正是依据这种新的现实需求和对过去的经验总结。这一战略思想和理论体系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比如发展理念的变化,人们更加审慎地思考发展的目的、发展的道路和发展的方式。在发展目的上更加注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基本价值的融合,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发展方式上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在发展道路上更加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社会建设成为发展的重要一环,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改善民生成为当前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人们对一些重大均衡问题重新思考,包括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增长和进步的关系、活力和稳定的关系、分化和整合的关系等等。
  目前在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治国执政理念、奋斗目标、发展道路、总体布局、制度创新、精神支撑、国际战略、领导和社会力量等方面,都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理论体系。
  ▲CSS(2008—2009):当代中国民生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千年未有之巨变,已经由原来的农业和农民大国逐步转变为新兴的工业大国,城镇化水平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进入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正在向更高的全面小康水平迈进;人口结构类型发生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长率,平均期望寿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人口大国跨越为人力资源大国;中国数亿人摆脱了贫困,为全球反贫困事业作出重要贡献;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形成,这将结束中国数千年来农民没有社会保障的状况。
  中国60年的发展经验表明,民生是经济社会建设的重点,发展要以民生为先:温饱是民生之始,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要,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社会安全是民生之盾。
  ▲CSS(2011—2012):当代中国城市化及其影响
  2011年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1.3%。中国从一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历史的农民大国,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已成为拉动中国巨大社会变迁的“三驾马车”。大量劳动力从农业转向制造业,外国投资明显增加,出现区域性增长极,比较优势从农业转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若干突出问题,如巨大的城乡差距,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和工业化,人口城市化滞后于土地城市化,城市病明显等。
  促进城市化发展,应充分发挥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提高大城市的集约能力,发展城市群网络,建好小城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步伐,走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CSS(2013—2014):当代中国生活质量
  更加重视生活质量,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在发展中强调“先生产,后生活”,忽视生活消费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造成生产和消费脱节;改革开放后,我国改弦易辙,从生活必需品生产着手,促进经济发展,人们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快速提高。
  对生活质量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对生态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的重视,对健身健康的重视,对社会参与的重视,对主观感受、幸福感的重视等。
  ▲CSS(2015—2021):中国社会发展质量
  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对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各个方面的改革成效普遍表示认同。人民群众对就业质量给予了较高的满意水平评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公众中取得了广泛的共识,人民群众普遍认为当前社会包容水平不断上升,社会发展更加注重普惠性和社会公平。人民群众对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的参与渠道、参与水平和参与效能感也给出了积极的评价。
  要进一步提高社会发展水平,必须实现以完善基本民生建设为重点的社会兜底功能,增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的社会凝聚功能,提升以社会包容水平为重点的社会整合功能,以及健全以公众参与为重点的社会赋能功能。只有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才能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有效解决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高社会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效益,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美好生活需要。
  ▲CSS(2023—2024):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在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例如,我国人口素质大幅提升,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者占比接近两成,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大量农业劳动者向二三产业转移,我国的职业结构已从金字塔型转为橄榄型。医疗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支出持续增长,超过八成的公众对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表示满意。全国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5.6%,网民平均网络素养水平达到中等偏上。公众的社会参与渠道多样,人际信任水平、制度机构信任水平整体较高。公众对我国的政治制度、民族文化高度认同,社会公平感、社会安全感评价总体较高。
  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人口老龄化、城乡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差异、公共参与不足等。未来,需进一步优化人口政策,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公众参与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实现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现代化。同时,加强社会信任和社会包容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环境,为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提供坚实支撑。 
  (本报记者段丹洁整理)

责任编辑:班晓悦(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