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在调研中拓宽研究命题
2024-12-10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25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译心
分享到:

  在调研中拓宽研究命题

——访“生产成本变动对小微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项目负责人李先军
  
  
  目前,“生产成本变动对小微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项目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就项目调研的成果、形成的经验、发挥的理论学术及应用价值等问题,记者对项目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先军进行了采访。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主持的“生产成本变动对小微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项目取得了哪些成果?同过往研究相比,有哪些创新性?
  李先军:我们围绕生产成本变动对小微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学术论文、政策要报和报纸理论文章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与过往研究相比,主要体现了如下几方面的创新性。一是研究响应数字经济的时代性,探究数字经济背景下如何通过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降低小微企业成本,从企业协同的市场方式降低小微企业成本,这有利于构建降低小微企业成本的长效机制。二是研究强化现实的问题导向性,围绕近年来经济增速放缓、企业投资信心不足等现实问题,本课题关注小微企业中的民营企业,深入分析其信心不足的内在原因,了解其政策期盼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三是研究视角的全球化,本课题基于新冠疫情冲击后美日德韩降低小微企业成本的政策措施总结,从经验借鉴的视角来总结各国经验,为进一步降低我国小微企业成本、提升经济系统活力和韧性创造条件。
  《中国社会科学报》:这些年,您在调研项目管理和团队管理方面形成了哪些经验?
  李先军:一是要带着问题来调研。调研不是研究的起点,而是研究的中间过程。从调研后的效果来看,只有在研究过程中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做了一定的基础研究再调研才最有效果。二是要在调研中注重思考,关注主线之外的外部条件。这需要在调研过程中拓宽研究视野、拓深研究命题,为进一步系统化研究创造条件。三是要强化调研的记录和总结。调研一定要形成总结和记录的习惯,要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及时录音、拍照、录像并转换为文字,尽量当天整理和总结。四是要注重凝练和理论化。调研不仅是证实或者证伪猜想,也是补充、否定和构建理论的重要手段。
  在团队管理方面,一是要强化团队文化和组织建设,建设相对稳定的“尖刀团队”。团队的发展是长期研究的基础,只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成员才能长期共事、主动担当、互相补位,才能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和对问题的快速响应。二是要强化团队成员的优势发挥和长期成长,促进团队和成员的共同成长。三是要强化外部协同,利用学术生态的各方力量支持团队建设。团队建设和成长不仅是管理的过程,也是创业的过程,要充分吸引和整合各类外部资源,为团队增加发展机会,帮助团队成员不断成长。
  《中国社会科学报》:基于这些年的研究成果,您和团队提炼出哪些原创性理论?这些原创性理论在推动学科发展方面发挥了什么作用?
  李先军:除了本课题的中小微企业主体外,团队近年来围绕集成电路产业和产业链等领域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在此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创新性概念。一是围绕中小微企业与农村发展,提出了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投资、数字创业等概念。前者是在市场不完备的乡村市场企业以社会网络填补乡村的资源和能力不足形成的投资新模式,在支持乡村发展的过程中,也实现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后者是指在数字经济背景下自媒体工作者通过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带动本地农产品开发、手工产品销售等,逐步带动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模式,是数字时代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和实现乡村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关系投资和数字创业的概念发展了农村发展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二是围绕集成电路产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划时代产品”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总结日本、韩国分别抓住了收音机和个人电脑发展的浪潮实现了在半导体领域的后发赶超,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赶超,必须打造和发现能够牵引产业发展的“划时代产品”构建竞争新优势。“划时代产品”概念促进了产业经济学与企业管理学科的融合。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进程中,您的研究将如何发挥作用?
  李先军: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各个领域的学者贡献力量。我们团队也努力在研究中,围绕中小微企业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产业链韧性安全和创新发展、乡村发展等领域作一些微薄贡献。一是关注中国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长期追踪调查和理论研究,希望能够基于中国情景来提出标识性的概念;二是强化问题导向和政策研究,注重对中国现实的观察、思考相关问题的解决方式,并形成对策性研究成果,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现实价值。
  

责任编辑:刘远舰(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