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让青少年在“网络晴空”下健康成长
2025-05-06 来源:社科院专刊 总第762期 作者:孙美娟
分享到:

  本报记者 孙美娟

  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互联网已深度融入未成年人成长全过程。为系统把握网络强国建设中未成年人的数字发展脉络、推动青少年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共生,2006年共青团中央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成立“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启动了全国性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

  截至2024年底,课题组已完成12次全国大调查,累计学生样本超11万个。此外,课题组还完成多项国家智库项目,多项对策建议获重要领导批示,并组建了多学科交叉的调查研究团队,持续为未成年人更好地使用互联网、网络强国建设提供研究与智库支持。近日,本报记者对该课题组相关成员进行了采访,深入了解我国青少年互联网运用现状及相关调研历程。

  守护好未成年人网络生态环境

  自2006年“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启动至今,已走过19年发展历程。19年来,课题组积极联动学界、业界与社会力量,不仅构建了针对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的全景式研究框架,填补了该领域系统性数据与政策参考的空白,还通过长期追踪机制,建立了国内未成年人网络行为动态数据库;通过“问题—机制—对策”的逻辑链条,为政策制定(如《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提供数据支撑。

  课题组主要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季为民表示,青少年数字生存状况既是技术社会的缩影,更是未来竞争力的风向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上升至1.96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增至97.3%。如何在保障未成年人享受网络发展红利的同时,有效规避潜在危害,已成为一个重要且紧迫的议题。通过课题组的不断探索,相关研究已从现象观察转向机制解构新阶段。然而,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涌现,网络环境变化莫测,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科研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以调查研究为基础,积极构建涵盖伦理学、教育学和新闻传播学的跨学科支持体系,为数智文明时代的国家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这些年,课题组在研究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关注未成年人受到互联网风险危害以及提出制定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政策措施的建议时,始终倡导“以未成年人为本,与未成年人友好,为未成年人赋能”的价值取向。课题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教授沈杰表示,这些价值取向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切实落于工作理念、政策设计和实践定位中。例如,要避免轻易给未成年人贴上“网瘾者”等负面“标签”。依据社会心理学的标签理论与自证预言,此类标签会产生污名效应,导致被贴标签者形成消极自我同一性,从而影响人格健康成长。

  这些年,课题组较为完整地记录了我国青少年在网络生活、学习成长、社交互动等方面的变化,勾勒出了我国青少年群体使用互联网的轨迹。课题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信息与智能媒体研究室副主任杨斌艳表示:“我们通过十多年对青少年用网的持续调查和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流动的’网络世代的跟踪研究,这一过程也是中国网络社会崛起的历程。因此,以青少年群体为切入点洞察中国网络社会的崛起与发展,具有独特价值。”

  课题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俊表示,围绕未成年人用网,课题组就用网习惯、网络学习、网络社交、网络游戏、短视频、亚文化、价值认同等各种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调查和剖析,并提出改进建议。这些研究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对未成年人用网政策、网络教育、网络平台治理等产生了积极影响。

  推动AI赋能的陪伴式互联网建设

  近年来,互联网已深入青少年群体的学习生活,对其成长产生深刻影响。课题组聚焦未成年人触网低龄化与网络技能发展、人工智能(AI)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与AI素养、青少年模式的实际效果与优化方向等多个热点议题展开深入研究。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直接关系国家未来意识形态安全。”季为民表示,面对人工智能技术演进带来的现实挑战,我们呼吁建设AI赋能的陪伴式互联网,既是应对当前未成年人网络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数字时代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战略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贾浩伟参与了调研报告撰写,对于“AI赋能的陪伴式互联网”内涵的理解,他告诉记者,AI赋能的陪伴式互联网是通过智能推送、动态干预机制优化青少年学习模式,强调提升AI素养需家庭、学校、平台协同合作。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通过技术赋能与多方协同,既能精准匹配青少年个性化需求,又能构建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实现互联网使用的安全性与成长价值最大化。

  然而,互联网的双刃剑效应引发社会争议。部分观点认为互联网可能会给未成年人带来网络沉迷、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网络霸凌等负面影响,主张禁止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社交媒体。对此,叶俊表示,此类看法片面放大消极面,忽视了互联网在拓展认知、促进成长方面的积极价值。研究人员试图通过开展相关研究,让社会各界正确理性看待青少年用网问题,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同时防范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用网环境。

  未成年人数字素养和能力提升需要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实现。课题组成员、中国少年儿童发展中心媒介与教育中心主任季琳认为,当代青少年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更是全球发展共同体的原住民。数字化生存已成为当代青少年的基本技能,而未成年人数字素养和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实践教育。

  展望未来,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要不断调整和拓展研究方向与重点,以更好适应动态变化的社会环境及青少年发展需求。尤其在AI技术普及的背景下,课题组要进一步以AI赋能未成年人研究,扩展其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以兼具学术严谨性、社会敏感性和政策指导性的多维视角,推动实现“以未成年人为本,与未成年人友好,为未成年人赋能”的治理愿景。

责任编辑:刘远舰(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