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孙美娟
作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宁波正以企业转型为笔、模式创新为墨,在东海之滨勾勒出数字赋能实体经济的生动画卷。为深入探究宁波市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并以其实践成果为样本,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数字化转型与就业协同发展、优化招商引资策略的典型范例及宝贵经验,7月8—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以下简称“社科大经济学院”)师生代表在学院执行院长张涛的带领下,赴宁波市江北区开展“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主题调研。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与浙江天哲未来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建“数字经才” 社会实习实践基地签约仪式现场。受访者/供图
为城市发展注入“数字基因”
此次调研聚焦宁波市江北区,通过对区域内多家代表性企业及相关机构的实地考察,旨在全面、客观地掌握当地数字化转型的实际进展与发展水平。调研团队负责人、学院执行院长张涛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调研主要采用实地走访与专题座谈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覆盖两类具有典型性的市场主体及相关机构。一类是实数融合领域的新型工业化企业,这类企业以实体经济为根基,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实现生产模式与产业形态的创新升级。另一类是数字产业化领域的核心企业及支撑平台,这类企业主体构成了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与技术创新载体。
调研团队抵达宁波市后,与宁波市政府及江北区政府相关人员围绕数字经济发展议题召开座谈会。通过与宁波市政府及江北区政府相关人员的交流,调研团队了解到,在产业数字化转型实践中,宁波市江北区采用“点线面”协同推进模式。社科大经济学院博士后王奕丹告诉记者,在“点”的层面,宁波市江北区已成功培育省级以上数字化标杆企业132家,并推动区域内大型优质骨干企业完成数字化车间改造。在“线”的层面,以“1+N+X”模式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精准赋能,针对不同行业特性推出个性化改造清单,例如石化行业侧重安全管理数字化建设,服装行业则聚焦柔性制造数字化升级。在“面”的层面,2024年已实现27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1.0版本全覆盖,目前正有序推进2.0版本升级工作。
在以“点线面”模式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宁波市江北区也同步发力就业促进工作,形成了配套支撑体系。社科大经济学院2022级博士生罗芳勇表示,在就业促进方面,相关部门通过与市级主管部门协同推进政策发布与落地实施、与企业合作开展专业技能人才培育、与高校联动引进高水平人才等举措,结合构建就业服务体系、搭建就业对接平台等方式,持续扩大就业岗位供给。
“由此可见,宁波市在数字经济发展进程中,通过构建特色产业集群、布局未来产业、强化金融支撑、推行‘点线面’转型模式及完善就业促进机制等多维度举措,形成了一套系统性的发展路径,为区域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提供了实践范本。”调研团队成员、社科大经济学院2024级本科生吴奥认为。
在政府引导与区域发展模式之外,数字领域的核心企业及支撑平台作为宁波市江北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与推动者,其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成效及面临的挑战能够多维反映区域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深度及广度,为系统评估当地数字化转型水平、提炼可复制的实践经验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调研团队成员、社科大经济学院2023级本科生夏青表示,在本次调研过程中,团队通过与企业及机构负责人的深度交流,系统收集了包括企业规模、产值结构、数字化投入、转型成效等在内的一手数据,为后续的学术分析与政策建议奠定了扎实的调研基础。
数字化为劳动者添“利器”
“当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并非个例。此次调研中,我们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以及就业促进三方面对当地多个数字企业进行了考察。在走访和座谈中,我们发现,不管是新型的工业化企业还是电商平台,都在积极推动企业的数字化。前者通过物联网等技术,可以做到实时监测和收集产品反馈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之后再改善应用场景;后者则是不断丰富发展数字产业,扩大数字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调研团队成员、社科大经济学院2024级博士生郭童说。
宁波的数字化转型以制造业为核心领域,这与上述企业的数字化实践相呼应。在此过程中,企业虽通过转型实现了生产效率与产能的提升,但也引发了部分劳动者对失业风险的担忧。不过,调研团队的实地调研结果显示,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就业扩张效应显著大于其就业替代效应。
调研团队成员、社科大经济学院2024级博士生梁孙凡对此效应作出解释。她认为,由提产增效所驱动的企业规模扩张创造了大量新增就业岗位,其数量已明显超过技术替代导致的岗位量减少。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动力并非单纯以技术替代人工,比降本更重要的是增量增效。生产线完成数字化改造后,企业的客户群体和需求的确在不断扩大,用工需求也随之同步增长。
除了在就业领域产生积极影响,数字技术的价值还体现在劳动条件改善上,以保障劳动者人身安全、优化工作环境与提升职业幸福感为核心价值导向和根本发展方向。调研团队成员、社科大经济学院2025级博士生李门科以翼新无人机技术在高压电检修领域的应用为例,论证数字技术对传统作业模式的革新作用。他告诉记者,通过无人机巡检系统,检修人员得以摆脱高温高空等高危作业环境,转而在安全可控的室内环境中通过远程操控完成设备检测。这一实践表明,数字技术不仅是提升生产力的工具,更是改善劳动条件的关键支撑。
基于数字化转型在就业扩容增质中的现实成效与未来趋势,调研团队成员一致认为,政府应始终引导技术向善而行,切实服务于劳动者福祉与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社会进步。通过产业扶持、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强化对创新型数字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企业智能化设备更新与数字化系统升级,重点改善高压电巡检、井下开采、田间作业等传统高风险行业的劳动条件。此外,通过强化数字化转型中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构建技术升级与技能重塑的协同机制,不断提升劳动者对数字化工作场景的适应性,动态实现技术进步与劳动者权益保障的良性互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与经济发展相互赋能。
在实践中总结数字技术赋能
发展经验
此次调研不仅为深入探究宁波市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与演进提供了契机,更为社科领域的学子搭建了理论与实践交融的成长平台。调研中,企业家们对时代趋势的敏锐洞察、对产业升级的深远布局,让学子们深刻体会到,理论的生命力正源于与现实的碰撞,学术的价值更需在国家发展的壮阔实践中锚定坐标。
调研期间,张涛代表社科大经济学院与浙江天哲未来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约,共建“数字经才”社会实习实践基地,为数字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载体。张涛表示,唯有深度融入社会发展、精准把握企业发展动态,才能深刻理解政府政策的制定逻辑,进而探寻增进民生福祉的有效路径。
调研团队成员、社科大应用经济学院2020级博士生李均超认为,数字技术赋能需立足地方实际,紧密结合当地特色产业禀赋,充分释放其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他以宁波为例阐释,当地企业依托显著的港口资源优势,在坚守传统贸易根基的同时,持续推动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实践,进而实现了产业能级的跃升。
通过对宁波市的实地调研,调研团队成员系统研习了数字化转型标杆城市的实践案例,并将数字化转型的实践经验与数字经济专业理论进行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团队形成了重要认知:不同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模式与就业机制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意味着在推进数字化进程中,绝不能简单套用既有模式,而应在提炼共性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探索构建适配的数字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