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婧希(社科大社会与民族学院)
2025年暑期,我有幸跟随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田野课堂房山组,深入房山区长阳镇朱岗子村,开展为期十天的实地调研。短短十天,我已从初入田野的局促与生涩中走出,访谈技巧、观察敏锐度与分析能力均有了长足进步。
调研开始时,在几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根据各自的兴趣方向分组,分别围绕朱岗子村的不同议题开展访谈与调查。我主要关注村民的用水状况,试图探寻当地水资源条件、用水设施与居民用水方式及观念之间的互动关系。房山区水质普遍“偏硬”,朱岗子村尤甚,自来水即使烧开后也无法直接饮用,因此村民发展出多样的用水选择与生活应对策略。围绕这一议题,我们走访了村委会干部、本地村民和外来租户等多类群体,通过持续对话逐步还原生活背后的结构性问题。这一过程既是对田野方法的实际运用,也是对社会学想象力的锻炼。
田野是人与人之间的现场。通过一次次的访谈对话与沟通协调,我们也逐渐融入这片社区。一些受访者不仅耐心解答问题,还因我们的学生身份热心分享租房技巧、生活经验与个人故事;而我们也在调研过程中尽己所能,帮被访房东撰写小红书推文、为执勤保安送上一瓶水、将采买的桃子送给访谈对象等。此次调研让我深切体会到,真正的社会学访谈,并非机械地获取资料,而是与他人一点点建立起真实的联系——以真心换真心,在彼此尊重中看见生活本身的褶皱与温情。
当然,田野调查也并非一帆风顺。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需要面对诸多挑战。部分村民对外来人员高度警惕,拒访的情况时有发生;盛夏40度的高温,令户外走访成为对身体的严峻考验;村庄议题复杂、信息庞杂,不同人对同一问题常有不同的叙述,如何解决信息“对不上”的矛盾进而还原事实,需要我们格外谨慎和细致地条分缕析。此外,各小组每天带回大量访谈资料,如何将零散的信息进行有序归纳与提炼,也对我们的协作能力与方法意识提出了不小考验。面对这些现实困难,团队中的每一位同学都展现出高度的投入与韧性,正是这种顽强、专注与协同的精神,使我们不仅顺利完成了此次实践任务,也收获了丰厚的田野成果与难得的成长经验。
作为社会学专业学生,田野不仅让我更深入理解了人与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让我意识到,唯有将脚步踏进社会潮流之中才能真正发现问题的根源与治理的契机。未来,我希望将个人的学习与研究更紧密地锚定于国家发展需求,以知促行、以行践知,为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优化、促进社会公平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