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弘扬延安精神 坚持做真理阵地的捍卫者
2025-08-08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89期 作者:杨洪源
分享到:
  ◇杨洪源(哲学研究所)
  锻造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新时代理论学术铁军,是落实中国社会科学院“三项共识”的应有之义,其中关键在于扛起铁一般的担当,坚持做基础理论的深耕者、国家战略的建言者、团队攻坚的领军者、真理阵地的捍卫者。对真理阵地的捍卫,简言之就是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所谓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延安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包括坚持真理、修正谬误等,充分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追求与探索。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队”的一员,弘扬延安精神,坚持做真理阵地的捍卫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铁肩担道义。道义即真理,“志于道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旨在强调君子之志的实现需以道德和正义为目标。孟子提出“尚志”与“养气”相结合,认为“大志向”需通过“浩然之气”来支撑,这种气节源自“配义与道”的修养,通过践行道义积累内在力量。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在读德国哲学家泡尔生《伦理学原理》写下的批注中指出,这种“浩然之气”与“大丈夫”的精神实质相同。延安时期,毛泽东在全面抗战爆发一周年之际出席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及死难同胞大会,向抗日阵亡将士敬献“抗战到底,浩气长存”挽词,深刻彰显出在逆境中坚守道义的决心。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也是道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抗战初期,数万青年从四面八方、天南海北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到延安去”成为当时最为时髦与自豪的口号。这些“新青年”克服重重阻力,从繁华都市来到物质生活异常艰苦的黄土高原,充分说明信仰的力量和真理的力量是巨大无穷的。此时的延安,顺应了历史发展与时代发展的潮流,站到了时代的最前列。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观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经济、文化主张的实施,“新中国”构想及具体价值观念的憧憬,都极大震撼了追求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的有志青年,唤醒了他们内心深处潜藏的意识。
  二是学术为公器。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不是别的什么铁军,而是理论学术铁军。对真理阵地的捍卫,需要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思想理论和学术研究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支撑、共同发展。作为系统化、专门化的知识体系,学术的核心在于通过理论探索和经验研究推动知识发展,进而形成可以指导并诉诸实践的方法论,发挥思想理论武器的功能。
  延安时期,革命先辈“吃小米饭、攻理论山”,狠抓理论学习和理论创新,不断增强战斗力。中央研究组制定并下发专门文件,要求中央和各地高级学习组加强对马列主义原著、党史革命文献等的学习。中央领导同志带头下大力气加强研究工作,在《毛泽东选集》四卷收录的159篇文章中,包括《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在内的112篇写于延安的窑洞中。此外,周恩来的《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朱德的《实行对日抗战》、陈云的《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一批理论成果,不断丰富了我们党的理论体系。延安时期的马列学院云集了杨献珍、冯定、孙定国、郭大力、胡绳、吕振羽、邓拓、范若愚、张如心、何其芳等众多名师大家,他们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党性原则,编著、译介了一批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著作,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更为重要的是,学术乃天下之公器。这就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刻认识和理解学术的本质。学术的系统性和专门知识性,主要体现为通过系统揭示和探索规律形成科学。科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故而学术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即“天下公器”。“天下公器”表明学术的公共属性和责任担当,即服务于人类社会进步,而非一人一家之私利。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尤其是学者只有切实担负起国家、民族和社会责任,才能够真正成为理论学术铁军,用好学术这一捍卫真理阵地的理论武器。
  三是为民著文章。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唯物史观的核心问题,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问题。马克思曾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当今时代,为民著文章,也就是为人民做学问,应当内化为学者日用而不觉的观念。曾几何时,革命圣地延安吸引了一大批有志于抗日救国、富有才华、以笔为枪、热情高涨的文艺工作者。他们大多来自城市,既不熟悉工农兵生活又听不懂当地方言,导致其最初按照旧有思路和习惯完成的很多作品都脱离群众和实际。“解(害)不下”(陕北方言,意思是不明白、听不懂),一时成为延安当地百姓对这些作品的普遍评价。针对这种状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文艺作品能否成为真正的文艺作品,不是自封的,而是以人民群众的满意与否为标准。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熟悉老百姓生活、听得懂老百姓的语言,文艺创作才会真正有所作为。
  为人民做学问,就要走进人民之中,结合人民实践,努力做好理论联系实际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弘扬延安精神,坚持做真理阵地的捍卫者,就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牢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深度聚焦人民实践创造,更加自觉地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检验、人民检验、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高莹(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