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江(社会学研究所)
田小旭(社科大)
云南省香格里拉市三坝纳西族乡白地村是纳西族东巴文化发祥地,拥有白水台自然遗产、千年古渠东什渠遗址、阿明灵洞圣迹等资源,却也面临文化传承断层、青年人口流失、旅游开发滞后等现实挑战。刚刚过去的2025年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组织开展的第二届“长江第一湾多学科乡村振兴田野工作坊”来到白地村展开调研,汇聚了人类学、建筑学、水利史、影视传播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团队,通过田野调查、影像记录、社区座谈等形式,深度挖掘白地村“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智慧,为因地制宜制订乡村振兴规划提供学术支撑。
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共生系统
白地村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深度互嵌,白水台泉华是我国已知最大规模的钙华台地景观,纳西语名为“拜卜芝”,即为“逐渐长大的花”。泉华台地经年累月层层堆叠,远看又如山间梯田,传说中,其存在正是天母为了教授当地人耕种, 因此也被称为“仙人遗田”。实际上,白水台奇观源于富含碳酸氢钙的泉水长期沉淀,经由阳光照射分解,形成碳酸钙白色沉淀物不断覆盖而成。其层叠结构暗合纳西族“署”自然神信仰,呈现出人类与自然互为依存的生命共同体理念。工作坊团队实地考察发现,白水台不仅是地质奇观,更是纳西族举行祭祀仪式的神圣空间。
东什渠遗址是工作坊的重点研究对象。据中甸县县志记载,该水利工程可追溯至1060年前,水源引自白水河峡谷,曾灌溉波湾、恩土湾等村落数千亩耕地,兼具水磨坊功能。其废弃与地质变动导致的水流改道直接相关,渠体顺山坡漫流形成的泉华堆积山体至今可见。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谭徐明带队勘测后指出,东什渠的“渠—村—田”系统体现了古代纳西族的生态适应智慧,建议通过 3D扫描数字化保存遗址,并研究跨区域申报水利遗产:水渠作为遗址存在,但依赖其建立的农业体系仍在延续,这是活态遗产的独特价值。
东巴文化是白地村的灵魂。工作坊记录了两项传统文化:其一为祭署仪式。仪式有三重内涵——除秽(净化环境)、 去灾(抵御自然灾害)、祭署(核心环节)。仪式中使用的14类木牌象征人类与自然的“债务关系”,通过八类宝物实现“人类祭署,署护人类”的互惠循环。2025年农历二月,恩土湾村恢复了中断百年的祭署仪式,吸引外出青年返乡参与,成为文化活化的标志性事件。其二为东巴造纸。传承人和继伟展示的荛花树皮造纸技艺,捣料、锤料、漂洗、沥水、压平等制作流程八百年未变。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张愉提出,东巴纸可突破经卷载体局限,开发书签、灯具等文创产品,使其“千年不腐”特性与现代美学生活相结合。
影像人类学唤醒文化自觉
文化记忆的记录与传播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维度。露天放映与深度对谈,不仅呈现了纳西族文化的鲜活图景,更通过学术记录与社区参与的碰撞,探索了影像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价值。《新年好》由鲍江研究员于2002年拍摄、2008年完成,这部人类学影片如同一扇时光之门,将观众带回俄亚纳西族的传统生活场景。影片中,纳西族儿童的成人礼与祭祀山神仪式被鲜活记录,少年们身着传统服饰接受社区祝福,长辈的叮嘱与族人的欢呼交织成文化传承的乐章。祭祀山神时,村民们手持祭品面向大山,虔诚地向自然表达感恩与祈求,生动诠释了“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理念。观影结束后,鲍江研究员主持映后对谈,同学们围绕“人类学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展开热烈探讨。一种观点主张全程跟拍、不加剪辑,以保留事件的原始真实性;另一种则强调后期剪辑的重要性,通过素材筛选与叙事编排突出主题。鲍江研究员指出,两种方式并无优劣之分,关键在于服务研究目的:前者追求“在场感”,后者侧重“意义建构”。这一讨论不仅厘清了影像记录的方法论争议,更揭示了人类学影像的本质:既是客观记录的工具,也是意义生产的媒介。
《纳西族东巴画》由李继群与和红灿老师联合执导,聚焦丽江纳西族独特的东巴画艺术。影片从绘制过程、艺术风格到宗教文化内涵,层层分析这一非遗技艺的精髓。放映后,和红灿老师主持的对谈直指文化传承的核心命题:在现代化与旅游市场的双重影响下,东巴画的风格正从传统的麻布写意向宣纸工笔转变——前者注重“拉开距离的神韵”,后者追求“近距离的精细”。老东巴们的忧虑引发深思:当技艺适应市场需求时,如何守住文化的精神内核?这一问题超越了东巴画本身,指向所有传统文化在传承中面临的普遍困境——技艺延续与精神传递的平衡。
和尚礼老师拍摄、鲍江研究员剪辑而成的“村民影像志”,记录了恩土湾祭署仪式与村民歌舞场景。镜头中,上百名纳西族村民围成圆圈纵情歌舞,祭署仪式的庄重与节日的热烈交织,直观传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内核。尤为特别的是,这部影像的拍摄者、记录对象与观影主体均为村民,形成自我记录、自我呈现的独特模式,文化传承从“他者书写”转向“主体表达”。
放映活动的意义远超影像本身,让村民意识到影像不仅是记录工具,更是意义生产的媒介。通过镜头,传统仪式的细节被放大,文化精神被提炼。村民可以成为文化表达的主体。当自己的生活被记录、被呈现,村民文化认同的表现方式从讲述遥远而模糊的记忆变为自觉传承宝贵的传统文化。通过观看影片,在场的村民了解到,生活世界中生长着文化的根脉。更重要的是,影像活动搭建了学术界与乡土社会的对话平台。团队的研究生们与村民围坐交流,从影像技术到文化传承,从仪式细节到生活变迁,讨论中既有学术的严谨,更有生活的温度。这种互动不仅让学者更贴近真实的文化生态,更让村民感受到他们的文化不仅是过去的遗产,更是当下的生活世界,是值得记录、传播、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影视人类学在白地村的实践再次证明,影像不仅是记录文化的“电子眼”,更是唤醒文化自觉的钥匙。
文化引领乡村振兴实践
工作坊通过实体平台搭建与智力网络聚合,构建起“技术支撑+知识共享”的双轨协同机制,为三坝乡乡村振兴注入系统性动能。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乡村振兴实践研究与教育基地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学术资源与乡村实践的深度融合迈入制度化阶段。此次授牌与签约是三坝乡“校地共建的第一步”,为当地引入了高校的专业智力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同类地区的校地合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智库的成立构建了“专家引领+在地参与”的长效协作网络。未来,它将通过田野调查、课题研讨、成果转化等方式,针对三坝乡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空间规划等领域的具体需求,提供精准的智力支持,切实将学术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当钢结构的基地牌匾在高原阳光下揭牌,当智库成员的手掌在火塘边交叠相握,三坝乡的振兴之路已然呈现出清晰的脉络:实体平台锚定技术资源,智库网络激活文化基因,双轨并进最终汇成学术资源可转化、文化传承可持续、乡村发展可造血的澎湃动能。
站在振兴的十字路口,白地村需立足三重维度,探索具有示范意义的“白地范式”。其一,文化本体性保护是根基。工作坊强调需恢复祭署、祭天仪式的原生语境,避免将其异化为舞台表演。恩土湾村已率先通过“家族代表委员会”“妇女手工业小组”等自治组织,激活村民对文化传承的主体意识——家族代表负责梳理祭署仪式的口传记忆,妇女小组将东巴纹样融入日常手作,让仪式从“文献里的符号”转化为“生活中的实践”。
其二,生态红线约束是底线。“最小干预”原则是在水源地禁止水泥硬化,保留自然地貌的原始肌理。祭坛建设采用碎石铺装、石砌工艺,使用本地石材与传统技法,确保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这种“修旧如旧”的理念,既保护了文化景观的原真性,又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其三,跨区域联动是拓展。通过整合多地文化资源,申报跨境文化线路遗产。这一设想若能落地,不仅能扩大白地村的文化影响力,更能为西部民族地区探索“资源共享、品牌共塑”的振兴模式提供参考。工作坊通过多学科聚合,已将白水台的神性景观、东什渠的工程智慧、祭署仪式的生态伦理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未来,随着“白地范式”的不断完善,这里或将成为西部民族地区“文化引领、生态筑基、智囊赋能”的乡村振兴标杆,为更多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