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新时代社会学前景广阔
2023-01-13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3年1月13日总第629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春燕
分享到:

  1月8日,中国社会学会“第五届青年社会学者讲坛”在线召开。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出席会议并作总结发言。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谢寿光致辞。

  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国城市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发展质量显著提高的十年。据统计,202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吉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刘威认为,中国城乡关系始终处于一种“粘连状态”,城市与周围乡村构成一个相对于中央的“地方”,被归为同一个治理单元。城乡双轨一体、“家—国—天下”贯通的治理智慧不仅超越了经济中心、物质主义的单一偏向,也超越了传统—现代、内生—外发的二元对立。我们要将“治理”带回城乡关系分析的中心,将城乡融合从经济要素的生产逻辑转换到社会生活的治理逻辑。处理好“共治与自治”的关系,警惕乡村建设成为城市治理“镜像”;处理好“动与不动”“融合与边界”的关系。

  “当下中国在整体意义上正经历由费孝通笔下的安土重迁的‘乡土中国’向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驱动下的‘流动中国’演进。”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郭未立足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基于稳定的逆概率加权法的系列回归模型,探究了学术界较少关注的乡—城流动人口的多元社会关系的异质化健康效应。他说,“人可以流动,健康不能掉队”。要以人文关怀的视角,对社会支持层面较弱的乡—城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进行研究,作出学术回应、进行政策建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罗婧认为,近代以来,我国医疗格局的转型不只是中与西、传统与现代在学问和制度上的碰撞,还是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冲突。医疗从融于社会的形态走向了专属的领域,在知识体系、运行规范等方面发展出自身的逻辑,以往为医疗代偿的社会机制随之出现断裂和失灵。唯有让医疗与社会各个层面和主体建立互融的通路,才能走出道义悖论,守护医者的崇高、医学的温度。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纪莺莺提出,在现代化压力之下,城市新移民家庭祖父母和年轻父母之间发生了基于“人格自主”理想育儿技术与知识的断裂;但他们仍然秉持“亲子同一”的核心信念,并依靠这一点在两代人之间达成深层的一致性。合作育儿的代际关系展现出深刻的悖论意义。年轻父母试图以养育“人格自主”儿童的方式来主张自己的自主性,在形式上颠覆了与上一代人的关系,但在深层意义上既依赖祖父母的“亲子同一”信念,也仍以“亲子同一”的方式构造着与下一代的亲子关系。这展现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伦理深刻的韧性、力量与变化。

  推动公共服务资源下沉,补齐乡村公共服务短板,是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的重要手段。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付伟提出,服务下沉改变了乡村既有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将国家主导的常态化、标准化公共服务体系引入乡村,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服务下沉也是任务下沉的过程,对基层组织专业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发展阶段,如何及时、高效、精准地回应群众日益丰富、多元、变化和全面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基层组织治理面临的重要问题。

  新时代社会学的使命与担当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也为新时代社会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如何发挥社会学的作用、为“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社会学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研究员张韵认为,人既是社会个体也是生物个体,生物遗传因素与外部社会环境的相关性普遍而广泛存在。传统社会科学模型在解释结果与现象的变化中存在诸多失灵,基因—环境相互作用可能就是在类似环境中的个体经过发展产生不同结果的重要原因。因此,将遗传因素纳入社会学研究是理解和解释结果现象的必要任务。老龄健康,尤其是与老年人认知健康相关的研究,在当前我国人口加速老龄化的宏观背景下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价值观念研究中有两类常见的模型,即连续统模型与类型学模型。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黄荣贵在对两类模型进行初步剖析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以“群”为中心的研究进路。该进路指出,价值观念研究需要兼顾人与观念这两个维度上的“群”属性,注重剖析其中的核心要素和由此衍生的认知模式,以及观念分歧在社会群体形成和冲突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从网络社会心态的若干实证研究切入,讨论了该研究路径对理解Z世代青年的社会心态与亚文化实践、网络社会心态极化与治理等议题的意涵。

  社会资本对于个体生活机遇和现代社会整合发挥着重要作用。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郭小弦聚焦社会资本的国际差异及其产生机制,从国家层次的整合与分化态势出发,探讨了其对个体社会资本的潜在影响。她基于全球30个国家或地区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个体社会资本在各国之间的确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色列、冰岛、斯洛伐克处于较高水平,而中国、日本、泰国则处于较低水平。各国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维度上的整合与分化,是影响个体社会资本高低的重要原因。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李钧鹏探讨了布尔迪厄对阿尔都塞主义提出的三种理论分歧之外的批评。布尔迪厄对源于阿尔都塞和其他评论者的影响产生焦虑感,而批判态度是其消解焦虑的方式;针对阿尔都塞主义对普通人和社会学所展现的优越感,布尔迪厄从道德和政治角度提出批判;阿尔都塞主义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贬低社会学,却在同一个学术空间中展开相似研究,且对布尔迪厄本人提出批评。因此,布尔迪厄从阿尔都塞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身份认同入手,提出阿尔都塞主义者社会学素养不足等批评。

  中国社会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典,中国社会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童根兴分别主持会议。活动由中国社会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学会学术传播专业委员会承办。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