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近代史所举办首届创新工程课题报告会
2023-03-10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3年3月10日总第635期 作者:池翔
分享到:

  本报讯 为进一步推进创新工程课题进展、提升结项质量,3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以下简称“近代史所”)举办首届创新工程课题报告会。近代史所党委书记金民卿在致辞中表示,此次报告会是近代史所首次在全所范围内进行创新课题的报告和交流,既是成果展示,也是学术交流。希望与会学者互相评议、互相促进,共建学术共同体。

  报告会分三场举行。其中,政治史专场课题视角多样。近代史所晚清史研究室副研究员薛轶群报告课题“晚清日本驻华外交官情报活动研究”,利用中日文档案资料考察晚清日本驻华外交官的情报活动和情报网建构,以及日本政府对华决策的过程。抗日战争史研究室研究员吴敏超报告课题“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分析了抗日战争中的华中抗日根据地与华东、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异同,以及华中根据地建设过程中的曲折和探索。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副研究员张静报告课题“妇女与国民革命”,着重探讨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中央妇女部的具体运作,尤其关注湖北的“放足运动”。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副研究员李志毓报告课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左翼青年研究”,侧重于中国革命进程中个人和国家政治之间的关联。

  在评议环节,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徐勇肯定了“晚清日本驻华外交官情报活动研究”的选题意义和视野,并从日本外务省、军方和元老三方势力消长的角度提出建议。近代史所副研究员周祖文认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选题很有意义,应继续对华中根据地的特质和整体图景进行深入研究。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汪朝光提示相关课题可从空间分区、城乡分层、国共关系等视角,多角度认识“妇女放足”和“左翼青年”的问题。

  在思想史专场,近代史所社会史研究室研究员罗检秋报告课题“近代经学与文化重建”,从多个方面重新审视经学的近代命运。思想史研究室研究员邹小站报告课题“清末民初思想研究(1900—1915)”,考察1900年后政治革命思潮的兴起、平民主义问题、孔教运动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转折。文化史研究室研究员贾小叶报告课题“报刊舆论与戊戌—庚子政局研究”,结合《中外日报》和《清议报》等资料,讨论晚清报刊舆论在当时政局演化和朝野对抗中的作用。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副研究员赵妍杰报告课题“家为国本:近代中国的家庭建设运动”,该课题侧重从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家庭观念、基督教与家庭革命之间的关系等角度进行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帆、张昭军、邱涛及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杨剑利对本场报告进行点评。李帆认为,经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古典学问的核心,具有意识形态功能,讨论经学对于文化重建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他建议相关研究要运用批判性思维,注意经学在近代学科建制中的地位问题。张昭军认为,以往政治思想史研究注重派别研究,而从权利和教化的视角重新理解清末民初的思想变迁也有重要意义。邱涛建议对戊戌—庚子政局的研究可深入挖掘报刊舆论的政治经济背景及其与各利益集团的关联问题。

  在史料学专场,近代史所近代通史研究室研究员马忠文报告课题“近代史所藏张之洞未刊档案整理与研究”,希望厘清“张之洞档案”编辑情况和“许同莘档案”的关系,并整理“许同莘年谱”。社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吕文浩报告课题“吴景超年谱长编的整理和研究”,希冀完整呈现吴景超作为社会学家和思想家的生命历程。史料学研究室研究员刘萍报告课题“锡良电稿点校整理”。该课题以影印本为对照本,对《锡良电稿》重新录入、查重、编排和校勘,共整理出“锡良电稿点校本”6卷本。史料学研究室研究员卞修跃报告课题“乔松年奏议与函札整理”,希望整理后的乔松年相关材料能够在相关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

  资料整理是史学研究的基础训练。在评议环节,史料学研究室研究员李学通、台湾史研究室研究员李细珠分享了其整理资料的体会,认为年轻学者应该具备史料文献整理的基本功,在整理资料中更好地理解史料价值。马忠文认为整理资料能够让研究者更好地进入到历史情境中,是一种必要的学术训练。

  (池翔)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