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5月8日,“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30周年专题演讲之二”在京举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辛德勇应邀主讲“顾颉刚先生的古史地域观念与中国历史地理的一个重要原点”。
辛德勇从历史地理专业角度出发,解读了顾颉刚先生的古史地域观念。他认为,顾颉刚先生提出的“古史中地域的扩张”学说,是今天从事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原点”,也是最基本的出发点。古史地域扩张的观点,是探讨上古地理状况的重要议题。顾颉刚先生以研讨上古地理为契机,发起组建了禹贡学会,创办了学会学术刊物《禹贡》(半月刊)。“禹贡学会和《禹贡》(半月刊)聚集了侯仁之、史念海、谭其骧等一批研究中国边疆沿革的青年学者,为在中国建立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历史地理学积蓄了人才,奠定了出发的基础,从此才真正有了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一门学科。”辛德勇说。
顾颉刚先生提出的“古史中地域的扩张”学说,首见于1934年《禹贡》(半月刊)发表的《古史中地域的扩张》一文。其主要观点是,第一个方面,秦汉以前各个中原政权实际控制的地域,即从所谓夏朝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秦代,是一个由小到大逐渐递增拓展的过程,而不是自古以来就控制着像秦汉时期那样的广袤地域;第二个方面,传世古史体系当中中原政权所控制的地域呈现出背离实际地理状况的虚幻“扩张”。
中国作为一个地理区域,在人类活动因素这方面,并不是自古以来就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历史发展而逐渐演化。其中绝大多数地理要素在形成和演化的过程中,往往都会涉及其生成地点和传播扩散的路径、范围以及边缘界限等问题。中国上古历史的核心地域,自然也成了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出发的“原点”。辛德勇认为,顾颉刚先生古史地域扩张学说的第一方面内容告诉我们,既然从所谓夏朝开始一直延续到秦朝,中原政权实际控制的地域是由小到大逐渐扩展而成的,所谓夏王朝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所处的地域,则成为认识上古地理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辛德勇以尧都地址的考释和“四岳”到“五岳”两个案例,在顾颉刚的延长线上,深入讲解了夏王朝的核心区域研究问题。辛德勇认为,尧都在今山东定陶,而不是晋南襄汾陶寺。在评判尧都地址上,应当以《史记·五帝本纪》等传世史料为基本依据,而史籍中保存的可靠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时期。他依托东汉桓帝《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记载“闻帝尧陵在成阳”展开论述,认为成阳附近的定陶应为尧都。氾水之阳,于定陶附近,刘邦即位于此,有承继帝尧、彰显血统神圣性与统治必然性的考量。因此,尧都应为定陶附近。
“四岳”到“五岳”,源自顾颉刚先生的《四岳变五岳》一文。起初,古人只有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并称东、西、南、北四岳。而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位置变化较大,本在今嵩山与今霍山附近。四座山峰正好分布在黄淮平原的四方边缘。这体现出产生“四岳”观念的早期先民,应该是分布在这“四岳”环绕的大平原中,而以“四岳”为标志的丘陵山地则是这些平原居民所处世界的边地。随着先民活动范围扩大与地域扩张,“四岳”逐渐演变成为今天的“五岳”。
结合尧都与“四岳”位置,大致判断夏王朝的核心地域为黄淮平原,而今日中国之版图则是在夏王朝核心区域的基础上逐渐扩张演变而来。辛德勇认为,这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原点,是“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方法的重要实践,也是顾颉刚先生的重要贡献。
演讲会由《近代史研究》编辑部主任胡永恒主持。与会者围绕夏王朝核心区域与顾颉刚先生治学方法同辛德勇展开深入讨论。
(孙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