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生成式人工智能为社科研究带来机遇与挑战
2023-06-02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3年6月2日总第646期 作者:记者 王春燕
分享到:

  本报讯 (记者 王春燕)5月30日,“社会计算与社会职能”学术沙龙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此次沙龙的主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今天,在很多情境下,计算机成为像人一样的传播主体。人与机器的交互,已经从界面的交互转向信息甚至情绪、情感的交互,这种交互也在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这一新的传播形态,被一些研究者称为人机传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介绍了为什么人类需要人机传播、人机传播能否达成有效“交流”、人机传播如何影响交流的未来走向。她认为,人机传播未来向什么方向发展,不仅取决于技术如何提升机器与人的交流能力,也取决于人如何认识自身、如何看待人与机器的关系。人机传播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与机器的差异,认识“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认识机器在哪些方面可以向人靠拢,而在哪些方面人与机器应该始终保持界限。我们更需要随时警觉一种风险:看似在不断驯化机器的人机传播,最终却使人成为机器的奴隶。

  不同于传统AI基于规则和逻辑的对话,ChatGPT基于深度学习,可以通过训练数据集自动学习语言表达模式,并生产自然流畅的对话内容,更加贴近用户的需求和习惯。ChatGPT作为智能助手,通过学习用户习惯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建议,帮助用户提高生活质量和效率。通过梳理ChatGPT应用特点与优势,总结其应用的伦理关切,清华大学数据治理研究中心项目研究员严宇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普及,伦理因素构成各类人工智能应用的核心关切,尤其是在智能家居、算法推荐场景中,人们对伦理因素的关注高于经济理性。人工智能伦理关切涉及数据、责任、安全、公平、真实、透明、尊严、自主,其中,安全是所有网民群体的首要关切。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经济与科技社会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吕鹏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给哲学社会科学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主要体现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个方面,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涌现出一种新范式的可能。未来,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将成为新常态,中国开发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提早布局、及时转型,立足“两个大局”,推进“四个自信”,实现“弯道超车”。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永谋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文科教育的挑战。他说,生成式人工智能从知识流通深入知识生产领域,从学校教育深入学生就业领域,从教研环节深入应试教育的根基。因此,文科教育应勇于变革,直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文科教育的重心要从传授知识转向培养创新能力,由专学转向通学,走高水平的精品文科路线,关注科技发展,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努力学习和运用新的技术工具,尤其是大数据技术。

  人工智能时代,产业界需要怎样的新文科人才?百度高校合作部副总监计湘婷通过调研发现,这一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由专业型向工程型、创新型转变。新文科人才培养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前沿技术到一线落地应用的人才都有较大需求;人工智能实践属性强,产学研合作和联动的空间大。

  活动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承办。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