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持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广度与深度
2025-07-01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78期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记者孙美娟)6月25日,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青年工作小组与科研处主办的“王府77双周讲坛”第2讲在京开讲。此次讲坛由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冠梓主持,特邀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董正华作题为“从四化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现代化实践与理论探索的三次大飞跃”的报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就中国式现代化发表了一系列高屋建瓴、内涵丰富的重要论述。这些论述系统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完备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讲坛中,董正华系统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深入解析从早期现代化探索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与实践拓展的演进逻辑。通过剖析不同阶段现代化实践背后的理论探索,清晰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与理论探索三次大飞跃的历史脉络及内在机理。

  董正华表示,现代化是一个长时段的系统工程。首先,机器的发明带来的工业化和生产力的飞跃是其基本动力。但仅有工业化还不等于现代化。其次,英国工业革命前前后后都离不开海外市场的开辟。工业化和市场化同等重要。此外,还应看到,英法德美等西方各国的现代化进程都历经曲折,选择的道路也各不相同,并没有一条单一的西方道路或者现代化模式。

  董正华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历经理论与实践的三次飞跃,呈现出四个阶段的鲜明特征,即早期现代化探索(1850—1949年)、“四个现代化”的实践与理论突破(1949—1978年)、改革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范式转型(1978—2012年)、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拓展(2012年至今)。这一进程既体现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从技术创新到全方位变革的历史逻辑,也通过持续总结经验教训走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了兼具理论创新性与实践指导性的中国方案。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此次讲坛搭建起现代化研究领域的专业对话平台。董正华对中国式现代化历程进行的系统性梳理与学理性阐释,不仅深化了与会者对现代化理论的认知,更在挖掘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底蕴、解析其理论演进逻辑与实践发展路径等方面,彰显出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未来,将以此为契机,深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持续拓展其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建构与实践创新迈向更高水平,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

责任编辑:刘远舰(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