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破”“立”并举 构建中国历史叙事体系
2024-04-11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683期 作者:历史理论研究所/供稿
分享到:

  本报讯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创新项目“中国历史叙事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在京举行开题会。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杨艳秋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左玉河主持会议。

  杨艳秋表示,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在学术界和理论界引发热烈反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积极参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在加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以及相关成果的宣传推广、国际传播等方面制定了具体方案和措施。“中国历史叙事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项目的立项,不仅有助于加强历史理论研究所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对中国通史学科的建设亦有推动作用。此次举行开题会,希望评议组专家对开题材料进行严格把关和审议,项目组将进一步完善设计思路和章节提纲,以此为契机共同加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系统化研究。  
  该项目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中国通史研究室主任赵庆云对项目的选题背景、研究思路和总体架构等进行了汇报。他表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西方中心主义历史叙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中国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也体现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在于中国历史叙事的话语权。该项目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针对西方国家关于中国历史叙事的关键谬论,将进行历史实证与理论辨析相结合的深入研究。研究注重全面、充分、准确把握各问题的发展脉络,深入考察其渊源流变、相关政治背景、实际影响及隐藏意图,深入解析其内在矛盾悖谬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从中国历史实际出发、充分体现我国文化主体性的中国历史叙事。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朱浒认为,该项目针对西方中心论主导下的历史叙事和各种历史虚无主义意识展开辩驳,有助于从学理上深入厘清“文明等级论”“全盘西化论”“中国社会停滞论”等谬论。项目组在注重把握学理性的同时,也应注意历史实证,注意对西方政治学、政治哲学、政治思想史的把握,以求对所涉问题作全面、多视角的理解和梳理。在中国历史叙事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间,可以以文明为核心,重建文明史发展的线索,并应注重阐明“中华民族”的具体内涵等。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越认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具有深层联系,建议加强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叙事研究。中国共产党通过界定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制定反帝反封建目标,并最终获得革命胜利,这一重要历史事实可作为解决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叙事之争的关键证据。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中国史教研室主任王学斌认为,强调“现代文明”,即重视中华文明如何从传统一直发展延续至现代,这与该项目密切相关,是必须要说明的议题。此外,要在批判西方中心主义文明史观的同时,提炼和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规律,以“立”为主,“破”“立”并举,提炼核心议题、夯实基础,最终目的是构建起一套新的历史叙事体系。
  杨艳秋认为,该项目针对性强,将以辨析和批驳相结合的形式对西方中心历史观进行深入解析和回应。在研究中,应充分考虑如何构建历史叙事体系、如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历史叙事的理论高度去审视具体问题。中华文明从古典形态发展到近代形态,并继续朝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历史目标不断前行,对这一发展路径需要用一种怎样的历史叙事或文明史观去阐释,是该项目最终要“立”的东西,其中涉及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如何正确看待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西方现代文明两条道路的问题。  
  左玉河认为,由于该项目的落脚点是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清晰地说明中国历史叙事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的主要立意不在于分析错误历史叙事,而在于形成正确的中国历史新叙事。他建议,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的重要论述,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构建“民族复兴叙事”,整合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并以构建“复兴史”叙事为落脚点,提出新的文明史观。 
  赵庆云代表项目组对各位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表示感谢。他表示,项目组将结合以上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研究思路和框架,稳步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保质保量完成项目任务。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单位的代表,“中国历史叙事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项目组全体成员参加会议。(历史理论研究所/供稿)

责任编辑:高莹(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