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2024-12-31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31期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国家高端智库建设首批入选的25家试点单位之一,承载着服务中央决策的重要使命。新时代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紧扣党和国家战略需求,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智库外交、智库外宣,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焕发出蓬勃生机。近日,本报记者就智库建设的经验、挑战以及未来的长远规划等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秘书长张冠梓、执行秘书长陈新、秘书处处长王晓泉。

  心怀国之大者 服务智库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简要介绍一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秘书处。

  张冠梓: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领导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秘书处(以下简称“秘书处”)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的办事机构。秘书处整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院科研力量,为党中央和国务院战略决策与政策制定提供咨询,每年完成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交办的大量研究课题,其中很多研究成果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重视和批示。秘书处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每年组织多次重要的国际、国内会议,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权威专家赴国外知名智库交流访问、发表外文文章,宣传中国学术、中国思想、中国学派,促进中外学术互鉴。

  《中国社会科学报》:秘书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工作涉及哪些领域?

  陈新:我们主要有三项职能。其一,是上传下达的职能。国家高端智库直接接受中央部门的任务指派,通过组建工作专班或开展专项研究的方式,在短期内集中力量研究并产出成果,随后将成果报送至相关部门。在各工作专班中,我们注意到部分课题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的特点,因此,我们需要协调处理相关事务。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与院内学者合作,还会根据课题需要,邀请院外学者共同参与。工作时效性要求极高,通常需要在两周至一个月内完成报告。得益于我院各研究所研究人员长期积累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基础性数据库的建设,我们都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有效地完成任务。

  其二,是过程管理的职能。我们组织对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发布的相关课题进行认领,开展过程管理并提交课题成果,以更有效地服务于中央有关部门。2023年,仅通过秘书处对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发布的课题认领占比已达22%,而2024年,这一比例更是超过30%。这既体现了中央部门对我院国家高端智库的充分信任与肯定,放心安排此类重要课题由我院承接;同时也充分彰显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党中央思想库与智囊团的重要地位,其学术成果及应用对策研究能力已得到中央部门的广泛认可。从数据上来看,我院国家高端智库在服务中央方面的重要性可谓独树一帜,尚无其他机构能达到如此高的比重。据统计,约90%以上的课题均获得了有关部门的肯定性反馈意见。

  其三,是对外发声的职能,主要通过三个渠道实现。一是主办重大论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与国际合作局联袂举办的“民主: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论坛。该论坛已成功举办三届,传播效果显著,得到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的广泛报道。通过举办此类民主论坛,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宣传中国对民主的理解与观点,同时也能深化外方人士对中国式民主的认同。二是组织院内知名专家学者到国外系统性宣讲中国式现代化。2024年,我们在拉美国家举办了多场中国式现代化学术交流活动,由专家学者系统地阐释和宣讲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及其取得的重要进展,使听众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了更加具体和深刻的认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是配合研究所,在国内外共同举办学术会议。例如,2024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阿塞拜疆召开,我们与生态文明研究所在阿塞拜疆举办的活动,成为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重要边会。

  王晓泉:我们在整个过程中逐步确立了智库的三大核心工作领域,分别是智库研究、智库交流以及智库对外宣传,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智库建设的基本框架。智库研究是智库建设初期的基本特性,我院作为党中央的重要思想库和智囊团,为中央提供决策建议是我们的天职。近年来,随着我们在国际舆论场上积极宣传中国的治国理念并讲述中国故事,我们在国际智库交流层面也大力推动了智库对外宣传工作,包括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交流,旨在将我们的研究成果推向世界。深入扎实的智库研究,为智库交流提供有力支撑,使智库对外宣传更具说服力,智库对外宣传与交流亦能反过来推动智库研究的发展。

  为建设综合性国家高端智库,我们的研究工作具有几个显著特点。首先,站位准确,即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准确。其次,研究水平高,体现在对问题的长期跟踪和细分研究,而非仅仅应急处理。我们的研究不仅需要高水平,而且视野需要宽泛,涵盖各学科,实现全视角分析。在实际工作中,秘书处以机制建设为导向,采用专班形式,集结相关领域专家,形成类似医生会诊的模式,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出全面系统的建议,取得了显著效果,经常得到中央的高度认可。

  此外,我们与国家高端智库体系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作为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成员单位,我们与48家培育单位和试点单位团结协助。经过多年磨合,我们在领受任务、执行任务、反馈和改进工作等方面与国家高端智库体系对接良好,成为他们值得信任和重点依赖的合作伙伴。在许多中央重要文件出台前,我们会组织社科院的重要力量和相关领域专家提出意见。作为第三方评估,我们的意见更加客观,得到了广泛认可和重视。

  坚持正确导向 服务国家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我院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

  陈新:第一,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国家高端智库,我们立足于全院的战略高度。党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三大定位,其中之一是作为党中央的思想库与智囊团,这一定位通过智库的身份和功能得以体现。院国家高端智库的首要任务在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国之大者的作用,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亦在于此。第二,得益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深厚学术积淀与知识积累,将基础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有效结合,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第三,聚焦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其他专业化智库可能更多专注相关专业,而我院则具备综合性这一独特优势。因此,我们能够根据中央布置的任务,针对跨学科或多学科的研究议题,发挥协调作用,推进相关智库建设工作。这三个特点构成了我们与其他专业化智库之间的显著差异。特别是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以推动智库事业更好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我院的公共政策研究特点是什么?是否有相关案例或经验参考?

  陈新:我们在公共政策研究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导向,在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决策急需的重大课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提出专业化、建设性、切实管用的政策建议。我们的目标是使应用对策研究更符合中央需求,更体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理论功底和学术水平,与中央相关职能部门的政策研究形成有效互补。

  王晓泉:我们每年需要承接国家高端智库项目,均是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汇总的各部委最关心的问题。我们将每个课题形成一份报告,包括“十四五”规划、产业经济、财政税收、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生态环保、人力资源、社会发展、法治建设、对外经贸、台港澳等各项重要课题。我院作为独立的第三方研究机构,在政策研究领域具有客观性、全面性和深刻性等优势。我们不受特定部门利益的影响,能够提供中立的政策建议。我们的研究视角宽广,结合理论分析和横向比较,为政策部门提供宏观和整体的分析,这是职能部门非常需要的,对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创新工作协调机制 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秘书处的工作机制和人才管理有何特色?

  陈新:秘书处的重要职责是保持渠道畅通。一方面,保证中央和院党组布置任务的渠道畅通。一是接收中央相关部门的明确任务部署,并迅速将这些任务分配至各研究所,以确保人员配置的合理性。二是我们遵循院党组的指示,开展秘书处的各项工作。

  另一方面,院国家高端智库的大量工作依托于研究所及研究人员,秘书处则在其中发挥协调作用。因此,取得的各项成就均得益于研究所的全力配合与研究人员的大力支持。尤其在面临紧急任务时,如果缺乏他们的配合与支持,任务将无法顺利完成。我们仅作为连接的桥梁,但务必确保桥梁的稳固与可靠,决不能在关键时刻出现任何问题。

  王晓泉:我们在人才管理和提升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机制化设计工作。我们筛选出当前国家层面面临的重要问题,并且建立起专家库。比如,我们构建了国际传播专家库,该库专家外语水平高、拥有高级职称且具备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有效地与外国人进行交流。为提高专家队伍的水平,我们一方面将这些人才通过专家库的方式筛选和集合在一起,另一方面举办培训班以增加他们的专业素养。

  我们旨在构建一个更加专业和高效的国际传播体系,以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在中宣部指导下,我们与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建立起顺畅的合作交流机制,使我们的专家能够直接参与对外传播工作。我们共同开展国际传播项目,为节目提供专家咨询策划等。双方还建立了定期会商机制,在约稿、策划访谈以及专家出镜等方面互通信息。秘书处通过建立多种机制以调动资源,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央需求。目前,这些机制运行良好并且处于持续完善之中。

  《中国社会科学报》: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创新性的组织管理和奖励方式?

  陈新:院领导高度重视智库工作,并特别关注如何提升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使其更有效地参与智库建设,并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认为加大奖励机制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以此激发研究人员撰写高质量的应用对策成果。

  为此,我们制定了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课题奖励办法。这一奖励办法突破了传统的课题经费使用方式,不再局限于人头费、差旅费、会议费等费用,而是更加注重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对决策的实际贡献。传统课题经费使用方式往往导致研究人员忙于报销,且其智力成果无法得到充分体现。例如,研究人员可能会获得10万元的课题经费,但实际上无法报销许多必要的费用,同时他们的智力成果也无法从课题经费中获得相应的回报。

  对于立项的课题,研究人员无需拿着票据来报销。我们会根据研究人员最终提交的课题成果以及中央有关部门对课题成果的反馈情况来发放奖励经费,最高奖励可达100%。这体现了科研成果与绩效奖励相挂钩的新的管理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希望能够更有效地激励研究人员,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促进智库研究成果的质量提升。我们会根据成果的不同反馈情况对其进行奖励,这样可以让科研人员专心致志地撰写报告,而不是考虑如何报销。这样我们才能将资金用在刀刃上,充分体现科研人员的智力成果和价值。

  王晓泉:在课题研究方面,我们采取了一些创新性举措以提高效率,主要体现在问题导向、任务导向和结果导向三个方面。我们强调问题导向,即关注中央关心的重大问题。我们特别强调发挥有组织科研和跨学科研究的优势,以确保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任务导向是指高度重视中央下达的任务。我们通常不在立项阶段进行长时间论证,而是在对专家队伍有充分认知和了解的基础上筛选出最合适的专家立即投入到相关研究工作中。这样可以简化立项流程,让专家学者利用其学术信誉、通过绿色通道快速进入研究状态。结果导向是我们工作的核心。我们对最终报告的要求非常高。报告需要经过反复打磨,逐字逐句推敲,有时甚至需要10余遍的集体讨论和修改。专家、主持人和团队成员共同参与这一过程,由秘书处进行最后的打磨。在上报过程中,相关领导也会仔细审读,确保报告的质量。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方法运行了一段时间,效果非常不错。专家们确实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有效的研究工作中,而不是消耗在填报表格和材料等形式上。这样的创新举措有助于提高研究效率和研究质量。

  加强国际交流 提升成果影响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秘书处是如何建立与国际知名智库交流合作机制,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研究,积极参与国际智库平台对话的?

  陈新:近年来,我们与国际合作局携手,多次共同举办大型论坛活动。同时,依托研究所的平台优势,进一步彰显国家高端智库的功能效用。针对特定领域、话题或活动,我们主要依托研究所的力量,共同组织并办好相关活动。作为国家高端智库,我们肩负着推动智库成果在国际舞台上发声、带动更多学者表达观点的重要职责,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传播“国家队”,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组织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形成统筹有力、协同联动、高效运转的国际传播整体布局。

  王晓泉:我院各研究所都在积极履行智库国际交流职责。我们的工作重点在于整合各研究所的对外交流活动,尤其是在国际会议方面。每年各研究所都会举办多场会议,我们从中筛选出与我院导向最为契合的会议,并与相关研究所合作举办,旨在提升会议的质量和层次。我们提供经费支持和人员协调,以确保会议成果的质量,并最终形成报告。我们还与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助力会议成果的外宣工作,挑选重要且符合导向的智库和国际会议,这是我们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研究所的会议结束后,我们不满足于会议内容仅在参会者之间讨论,还会利用更广阔的传播平台来推广会议成果,以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在中央或院内重大任务和项目中,我们也会直接参与。

  《中国社会科学报》:秘书处是如何着力提升我院研究成果影响力的?

  王晓泉:在协调外宣资源方面,我们采取了灵活的策略。一方面,与研究所合作举办活动;另一方面,对于有价值的会议,我们会单独进行协调。虽然不一定会全面介入其他方面,但会将外宣资源引入会议中,以增强其影响力。我们已经与CGTN、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自媒体建立了联系,还帮助媒体和智库专家建立直接合作关系。例如,我们曾邀请一位在法国拥有大量粉丝的新媒体工作者,她在讨论生态环保理念时遇到了困惑。我们立即让生态文明研究所的专家与她建立联系,为她提供学术支持,帮助她更准确地表达中国的环保理念。这样的支持不仅为这位新媒体工作者提供了专业知识,也确保了信息传播的导向性和准确性,从而确保了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果,也为国家正面形象和理念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推动学术与应用研究融合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秘书处是如何将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的?

  王晓泉:我们提出了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融合式发展的新理念,强调两者不应被孤立和分裂,而是应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基础研究要针对国家和社会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在国家需求的大框架下,我们着力于“三大体系”建设,这“三大体系”构成了我们进行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的坚实基础。

  我们的应用研究建立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之上。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政策研究相比,我们的优势在于拥有深厚的学科背景和“三大体系”的支撑,能够运用更多的理论工具和分析工具,拥有长期跟踪某些问题的经验。因此,我们不是简单地就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而是在对问题进行历史脉络梳理和多角度理论框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深刻、全面、系统的见解和综合性建议。

  我们希望在“三大体系”建设的基础上,使应用对策研究更加符合中央的需求,更好地体现我院的理论功底和学术水平。目标是与中央相关职能部门的政策研究形成有效互补。目前,我们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许多应用成果得到了中央的重视和好评。我们的特色已经得到认可,下一步我们将通过资源整合和机制完善,进一步挖掘和强化这一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秘书处角度来看,我院国家高端智库建设有哪些长远的发展规划?

  陈新:我们的长远发展规划是在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继续推进高端智库建设。未来,我们将重点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利用我院多学科优势,加强跨学科协调能力建设。此外,我们也将积极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为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做出更多努力和尝试。

  王晓泉:我们未来的发展重点将集中于能力建设、机制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以提升社科院智库的整体效能。在能力建设方面,秘书处作为协调核心,需进一步提升协调能力,以更好地响应中央的需求。我们也要致力于提升学者们的专业能力,特别是在应用对策研究和国际传播方面。在机制建设方面,秘书处将致力于建立和完善机制,以更好地调动社科院的资源。尽管已有尝试,但机制仍需不断完善和创新,以适应新需求,如加强学术外宣和国际学术话语权。我们计划通过形成资源矩阵,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机制。在队伍建设方面,秘书处力求作为支点撬动相关人才资源。我们将定期更新人才库和专家库,关注人才资源动态,并重视专家能力建设,计划继续举办应用对策研究写作和国际传播能力培训班。

责任编辑:班晓悦(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