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2025-04-11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56期 作者:李元琨(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分享到:
  为期五天的培训,课程设计环环相扣,从思想政治到纪律规矩再到业务提升,全方位地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做忠诚、敬业、奉献的社科新人”。经过这次培训,我对“奉献”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超越小我、为国为民的使命情怀
  这次培训,从开班动员的辅导报告开始,就贯穿着“奉献”精神的学习主线,告诉我们研究工作要心系家国。各位老师的授课更是将这份情怀落到了实处。有的老师强调,好的学术论文要实现政治站位与学术价值的统一,要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添砖加瓦;有的老师表示,高质量的要报必须紧扣国家急需、服务现实决策;有的老师谈到,有效的对外交流,既要敢于为国发声、清晰阐释中国立场,也要善于收集信息、献言献策。在学员交流环节,我也真切地从身边同事的故事中感受到了他们心中的温度与力量。考古研究所的同事分享他们为了守护文化遗产,连续数月扎根大漠戈壁,在艰苦的野外环境进行考古发掘;也有中国边疆研究所的同事讲述,为了维护国家权益,他们如何组织和参与国际会议,与国外学者据理力争。这些故事让我深刻感受到,将个人学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正是社科人奉献精神最鲜活的写照。
  潜心治学、追求卓越的长期坚守
  培训不仅指明了奉献需要有服务国家的格局和情怀,更深刻地揭示了实现这份奉献必须依靠潜心治学、追求卓越的长期坚守。要真正做出有价值的、能够贡献于国家和时代的成果,绝非一日之功。开班动员的辅导报告强调,“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有的老师认为,要报写作的得心应手往往需要近十年的积累;有的老师为了向世界传达中国观点,遍历英语词典与文献才找到某个学术名词的生动诠释。培远论坛上各位学者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也都来自连续多年的实地调研,以及对“冷门绝学”的长期坚守。这一切都印证了深刻的洞见和扎实的学问,源于持之以恒的付出和对卓越品质的不懈追求。同时,我也从学员交流中体会到,这种奉献并非仅仅是科研人员的孤军奋战。在交流中,一位管理岗位新入院人员分享了工作日常:既要秉持“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原则,常常为了确保当天收到的紧急文件能及时反馈,而加班到晚上九、十点钟甚至深夜;更要本着“文经我手无差错,事交我办党放心”的高度责任感,对每一份文稿文件逐字逐句审核。这种跨部门的协同坚守,同样闪耀着奉献的光芒。
  赓续传统、接续奋斗的责任担当
  这次培训的精心组织和高规格投入,深刻体现了院党组对青年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我们认识到,今天我们所依托的高水平平台,是一代代社科前辈用智慧和汗水无私奉献、薪火相传建立起来的;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也离不开各职能部门同事们恪尽职守的支撑和保障。这一切让我深刻体会到,奉献不是孤立的行为,它源于院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悉心培养,凝聚了一代代社科人继往开来的智慧结晶,依托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个大家庭协同奋进的深厚土壤。这种关怀、传承与支持,让我满怀感恩之心,更成为激发我砥砺前行、勇于奉献的强大力量源泉。唯有以自身的接续奋斗和无私奉献,去回馈这份厚爱、承担这份责任,才能无愧于这份信任与托付。我将把感恩之心化为奉献之行,珍惜平台、锐意进取,努力在传承中创新、在奋斗中成长,以实际行动回报院、所的培养,续写社科事业的新篇章。
  奉献既要有为国为民的宏大格局,也要有十年磨一剑的踏实坚守,更是在组织的关怀、前辈的感召下激发出的行动自觉与责任担当。我将以此为新的起点,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锤炼自己,做一名忠诚、敬业、奉献的合格社科人。

责任编辑:高莹(报纸) 张黎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