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民族学学派
——访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丁赛
本报记者 孙美娟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族所”)自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围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大量实地调查和科学研究,出版各类专著、译著、论文集等千余种,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研究学术体系与学派风格。为深入了解民族所学派建设的理论内核、实践路径,记者近日采访了民族所副所长丁赛。
形成民族学研究高地
《中国社会科学报》:民族所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哪些主要研究成果,形成了怎样的研究特色?
丁赛:民族所是多学科、综合性、国家级的民族问题专业研究机构。其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和1958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62年两所合并为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归属新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年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建所以来,通过开展国内外民族问题的基础理论与应用对策研究,尤其是近年来民族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学理支撑和咨政参考,为增进不同文化与不同国家的相互理解、推进民族学与人类学的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专业化的科研成果与人才保障。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民族所是如何在传承和发展特色研究传统的基础上着力开展学派建设的?
丁赛:民族所在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包尔汉、翁独健、牙含章、费孝通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先后有郝时远所长、王延中所长为中央领导讲课,以及拥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数位。
民族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华民族历史、世界民族、民族语言、人类学等学科方向研究成果丰硕,出版各类专著、译著、论文集等数千种,论文、研究报告近万余篇,拍摄民族学人类学影视片百余部(集),一直居学界前列,形成了民族学研究的高地,也是名副其实的国家队。民族所现有的顶刊《民族研究》和核心期刊《世界民族》《民族语文》《人类学民族学国际学刊》(国内唯一的民族学人类学英文刊)对学科建设起到了引领作用。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为研究主线
《中国社会科学报》:民族所如何基于多学科研究优势,整合不同研究室资源,形成具有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学派核心研究方向?
丁赛:民族所在所党委带领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并以此作为民族学学科建设上的指引。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阐释重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为研究主线,聚焦党和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加强研究和阐释工作。目前已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讲义》书稿,开展有形、有感、有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识教育。
基于西藏研究中心、国家治理智库民族发展研究部和西藏智库,民族所坚持基础研究、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并重,在夯实基础研究的同时,引导全所科研人员把着力点转移到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上来。紧扣党和国家民族工作大局,就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地区推进现代化、西藏全方位研究等重大问题开展对策研究,助力中国特色民族学“三大体系”建设。
民族所持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优化学科布局。2023年,成功申报了以“理论民族学”和“中华民族史”为优势学科、以“应用民族学”为重点学科、以“西夏文”为特殊学科的四个“登峰学科”,积极稳妥推进新一轮学科建设,持续加强全所绝学、冷门学科扶持力度。
《中国社会科学报》:独特的研究方法是学派建设的关键支撑和显著标识。民族所怎样将多年积累的田野调查经验与现代研究技术结合,形成学派独特的研究方法体系?
丁赛:新中国刚成立时,为了落实民族平等基本原则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央人民政府于1953 年开启民族识别工作,并于1956 年开启了“全国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即“第一次民族大调查”)。这次调查的标志性成果是出版了享誉学界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
进入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为了对少数民族在改革开放中面临的问题形成准确认识并提出建议,以1992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为遵循,中国社会科学院实施了“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即“第二次民族大调查”)项目,该项目后于1997年被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国家重大项目,由中共中央统战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共同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根据“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课题的总体规划编纂了一套《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研究丛书》。该丛书以每个县(旗)的调查为一卷,每卷约25万字。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开发式扶贫等国家战略的持续推进,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于2013年设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以下简称“第三次民族大调查”),以期客观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语言、生态保护等各方面的发展成就,及时准确地反映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进行前瞻性的理论探讨。“第三次民族大调查”组织开展了多种类型的问卷调查,这是区别于前两次民族大调查的一个重要体现。经过专家组讨论,“第三次民族大调查”项目组设计了城乡居民入户调查问卷、政府部门座谈会参会人员调查问卷(主要是干部问卷)和社区(村委会)基本情况调查问卷三种类型的问卷。2013—2016年,项目组累计组织了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6个市、县(区、旗)的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城乡居民家庭问卷21840份、有效干部问卷3807 份和社区(村委会)问卷774份。经过近9年的调查研究,“第三次民族大调查”于2021年12月30日顺利结项,并召开了《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丛书发布会。
民族所于2024年12月开始筹备,2025年4月启动第四次民族地区综合调查预调查,计划2026—2029年开展正式调查。这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中国社会科学院“三项共识”的实践。此次调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转型、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与治理创新,旨在构建覆盖少数民族地区与人口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治理”五维动态数据库,助力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为全球多民族国家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加快培养高端人才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学科资源、研究传统等方面,民族所具有很多优势。您认为,在构建学派过程中,民族所还面临哪些方面挑战?
丁赛:高端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民族所围绕院“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针对我所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及弱项短板开展调查研究,制定了《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24—2033)》,着力优化人才培养路径,搭建人才培养平台。由于2020年以来陆续退休的科研人员中有相当比例的研究室主任、二级、三级研究员,民族所高端学者人数呈下滑态势。按院党组部署推行的青年学者导师制,也出现了年轻学者多、指导教师少的情况。此外,民族所近年来着重开展重大理论和重要现实问题研究,民族学博士和博士后人员进所后面临调整、适应和积累的过程,而非民族学专业年轻学者则需要夯实民族学基础理论和经历对民族问题熟悉、总体掌握的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报》:未来,对于民族所的学派建设有何具体规划?
丁赛:未来,民族所的学派建设应从三方面着手。
第一,强化民族学基础理论研究。一方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为抓手,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阐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力争推出系列高质量研究专著。另一方面,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数据平台建设。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扩充相关内容,提升数据的精度,形成不同少数民族文字呈现的特色数据平台。
第二,加强有组织科研水平,打造优秀学术团队。进一步完善有组织科研体制机制,重点在成果激励上下功夫。落实好民族所《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24—2033)》,特别是提升人才库建设水平,挖掘年轻学者潜力,以严管厚爱的方式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氛围。主要从以下方面具体推进:高质量完成“第四次民族大调查”;做大做强民族所实验室民族语言实验研究优势团队;打造民族学数据建设与实验研究团队;强化冷门绝学团队,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形成更大的学术影响力;推进“登峰战略”建设,加强学科建设和研究室建设等。
第三,贯彻落实院党组精神,推进民族研究事业高质量发展。践行我院“三项共识”,服务党和国家民族工作大局,确定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重点方向,凝聚精锐力量,力争形成理论创新。重点依托民族所10个全国一级学会、4个研究中心、4本学术期刊和集刊群,以及西藏研究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民族语言文化行为实验室等,从不同学科方向发力,加强多层次的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国特色民族学“三大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