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瑜(拉丁美洲研究所)
5月13日,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回顾了中拉友好交往的历史,总结了新世纪以来中拉命运与共的佳话,并为中拉合作指明了方向。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多重风险交织叠加,中拉双方将携手启动团结工程、发展工程、文明工程、和平工程和民心工程,五大工程的启动将有力推进中拉发展振兴,为共建中拉命运共同体夯实基础,也必将为全球南方合作树立榜样。
新时代新环境下的
新坐标
回顾2015年至今的四届论坛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论坛的核心内容从基础性和制度性的机制建设,到公共产品性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应急互助性的共抗疫情,再到战略目标性的发展振兴、共建中拉命运共同体,呈现出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演变,展现出不断递进的合作逻辑和思路,在推动机制化创新与多领域合作不断走向深入的同时,也体现出中国坚持胸怀天下,为中拉合作擘画方向、提供平台,为全球南方探索发展道路的责任与担当。
本次部长级会议以“共谋发展振兴,共建中拉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再次重申了双方加强政治对话、深化合作、增进互信的坚定承诺。
当前国际形势深刻演变,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更加突出,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面临重大调整,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成为发展中国家需要着力应对的重要问题。面临新的国际环境,此次部长级会议提出的“五大工程”再次凝聚双方共识和力量,有力提振了双方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只有团结自强,方有出路。中拉明确表示,将继续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相互支持,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有促进发展,方有抵御国际形势动荡的底气。中拉双方通过共商贸易投资协议,共建完善基础设施,扩大规模经济和市场,将有力拉动经济增长。目前,拉美国家间虽无大规模冲突,但边界问题也偶有争端,社会治安问题尤其突出。和平工程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为基础,将为中拉合作提供稳定安全的合作环境,在世界变局中塑造稳定可靠的“小”环境。中拉文明历史悠久、丰富灿烂,文明互鉴有助于建设包容、和谐的新世界。应对百年变局,中拉合作牢牢把握核心宗旨,惠及人民福祉,有助于持续增进中拉人民的期待和情谊。
“五大工程”针对新时代新环境带来的新挑战新命题,切中中拉双方的基本关切,把形势之危转化为合作之机,明确了中拉合作的新坐标。
推进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的
新路径
2014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巴西利亚出席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时,首次提出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自倡议提出以来,就得到了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广泛认可,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也成为中拉双方的共同心愿和现实选择。
长期以来,在现行国际秩序的构建和维护上,西方发达国家往往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代表性,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市场、资金技术来源等都十分依赖发达国家;在遇到疫情、全球气候变化等世界级挑战时,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实力所限,应对与抵御的能力显著不足,而中拉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则为世界展现了发展中国家相互支持、应对痼疾的新方案和新前景。面对灾害和疫情,中拉双方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合作,携手应对飓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和世纪疫情;在全球气候变化、WTO改革议题等全球治理议题中,中拉同样积极沟通协调,密切双方共识,为维护自身利益和国际秩序共同发声。实践充分证明,中拉虽然相距遥远,但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相通,休戚与共。
聚焦不同维度,“五大工程”为推进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新路径。团结工程为中拉命运共同体夯实携手共进的理念和互信基础;发展工程为中拉命运共同体提供经济和社会支持;文明工程为中拉命运共同体奠定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底色;和平工程为中拉命运共同体提供基本保障;民心工程则为中拉命运共同体带来持久动力和发展源泉。围绕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目标,“五大工程”协同作用,系统整合,随着在未来三年的行动计划中一一落实,将形成一张覆盖中拉合作主要环节的全方位路线图,进一步诠释中拉整体合作的新内涵。
推动全球南方发展共振的新引擎
中拉同属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面临着相同的发展挑战和任务。拉美地区较早参与到了国际市场之中,因而拉美实践也为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充足的研究素材。但是,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地区在进入中等收入水平之后,发展动力明显不足,结构性问题成为其主要制约因素。与之相对应,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人均GDP只有155美元,2024年则超过1.3万美元,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发展与奋斗。中拉的发展经验不仅为彼此提供了重要参考,对广大全球南方国家而言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前国际秩序面临诸多挑战,发展权也成为全球南方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核心关切。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基本人权,是个人或国家积极、自由和有意义地参与发展并公平享有其所带来的利益的权利。对中拉而言,发展权受到的挑战既来自于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下的贸易壁垒,又来自于西方等国运用投资、金融、准入等条件限制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来自于西方等国对科技进步和产业成长的规锁约束。
“五大工程”则为突破这些制度性和权力性限制提供了新机遇。第一,“五大工程”坚持主权平等、相互尊重、开放多元、互利共赢等原则,重申了在重点领域开展合作以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共同愿望,为全球南方国家自立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和理念共识。第二,“五大工程”支持各方探索符合各自国情和需求的发展道路,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创新、能源转型、减贫等领域不断深入合作,推动普惠包容、互利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强调支持公平、透明和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系并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有助于为全球南方国家发展营造更加稳定可靠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第三,中拉将加强在联合考古、古迹保护等文化遗产以及古代文明研究等领域的交流合作,让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焕发生命力,有利于增强对世界文明多样性、不同国家发展道路以及全球南方身份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第四,中拉支持《宣布拉美和加勒比为和平区的公告》和《拉美和加勒比33国关于建立无核区的声明》,通过全面发展的方式协助海地重建人类安全环境,在反恐、反腐败、反毒品、反对有组织犯罪等领域加强司法执法合作与联合行动,将为全球南方加强合作、营造和平正义的安全环境作出持续表率。第五,民生工程明确提出,在未来三年中,中方将向拉共体成员国提供3500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实施300个“小而美”民生项目,积极推动鲁班工坊等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并向拉美和加勒比地区5个国家实施免签政策等,这些举措将进一步密切双方人员往来,为全球南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搭建起沟通合作桥梁。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蕴藏机遇,也带来挑战。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南方国家和地区,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合作,不仅为双方也为世界提供了重振繁荣的信心和力量,以“五大工程”为引领,中拉合作将持续走深走实,谱写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