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从古朴村落到“美丽乡村”——第二届新闻传播学田野调查工作坊聚焦乡村发展新路径
2025-07-22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84期 作者:段丹洁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段丹洁
  宁波江北,有一座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村落——鞍山村。近年来,鞍山村通过实施“千万工程”,不断优化村庄环境,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形成了美丽乡村示范村。7月6—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联合主办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第二届新闻传播学田野调查工作坊”在这里举行,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80所海内外高校及机构的人员报名,经过严格筛选,最终确定30名学员在鞍山村开展为期一周的乡村调查。
■第二届新闻传播学田野调查工作坊成员在宁波鞍山村合影。受访者/供图
  关注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乡村
  作为省级艺术乡建特色村,鞍山村通过党建引领、人才集聚、产业融合等举措,探索出一条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目前,村内已引进多家工作室、企业和团队,涉及设计、研学、文创、旅游等产业,吸引了100余名创业者成为“新村民”,带动3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根据各位学员的研究兴趣,工作坊划分为6个调研小组,分别以乡村运营、数字平台和青年文化、新媒介与乡村治理、健康传播、艺术乡建等为主题。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及社科大新闻传播学院的沙垚、孙萍、曾昕、左灿、苏春艳,以及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的牛耀红、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林羽丰等老师分别带队,与当地村民、社区工作者、外来务工人员、返乡入乡创业青年等进行面对面交流,收集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沿着古道、池塘一路行走,青瓦白墙之下,聚集了民宿、咖啡馆和创意工作室等,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完美融合,展现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当记者问到“为何会选择鞍山村作为此次调研目的地”时,沙垚解释说:“传统的乡村研究更多关注扶贫脱贫、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儿童等问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代更应该关注代表某一类未来发展方向的乡村,去前瞻性地预判乡村未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然后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讨论和回应这些现实问题,这是我们此次调研的初衷。”
  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学员们深入鞍山村的每一个角落,亲身感受乡村生活节奏和文化氛围。通过与不同群体深入交流,学员们逐渐接触和理解了鞍山村发展背后的复杂性,发现了许多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乡村新共同体”的生产与情感联结
  网红民宿“老樟树”门前写道,“乡村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作为鞍山村第一个民宿,它由村民王少华将奶奶的老宅改造而成,既保留了古朴的村居风貌,又配备了完善的生活设施。走访中,学员们经常听到“放松”“怀念”“美好”“治愈”等词语,因此,进一步围绕人们在“网红村”是如何获得满足,尤其是情感方面满足这一问题,南京大学杨雨阁和宁波大学童雨欣等学员通过参与式观察、访谈等方式进行了多角度调研。她们发现,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放松、过一种“个性化生活方式”、想认识“真正的乡村”、个人生命记忆的怀念、田园美学精神共情等是当地新村民的情感期待。杨雨阁向记者表示,新村民们对田园牧歌的想象不仅是过去记忆的沉淀,更是对未来生活理想的投射。对于走在前列的大多数乡村振兴示范村来说,当前基础设施、文化景观、体制机制建设等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下一步的难点在于,如何从去在地化转向再在地化,从本土文化出发,因地制宜地探索一条兼具情感深度联结与市场商业闭环的发展路径。
■工作坊学员进行入户调研。受访者/供图
  在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1:1的鞍山村,本地村民与外来人口的关系如何?带着这个问题,湖南理工大学高东艳、河北大学甄巍然等学员走访了“是啡”咖啡店、“KOKO可盐可甜”面包坊等地后发现,乡村现代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租户、返乡入乡创业者进入乡村,传统村落亲缘地缘关系的相对中心地位受到挑战,差序格局的边界、亲疏序列及整合力出现结构性松动。虽然本地村民与外来人口物理空间“同场”,但他们在情感、精神和生活方式上却很难协同。对此,学员们认为,一方面要努力推动乡村不同生活主体的社会融入,另一方面也要对融合的必要性保持冷静思考。
  在沙垚的带领下,学员们发现,让乡村从“网红”变“长红”的关键之一是“青年入乡”。“构城·安屿”青年入乡平台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他们通过乡村体验、非遗手作、思想沙龙等“做活动”的形式形成连接机制,当返乡青年形成社群关系后,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合作联盟,逐步开始参与乡村治理,构建“新村民”协商制度。当这些青年在乡村中构建起稳定的生活与协作生态,他们就成为一个具有生产能力、文化创造力和情感黏性的“乡村新共同体”。这个“生态”具备复杂关系结构、可持续运营逻辑,并能产生可复制的经验与商业价值。
  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美丽家园
  聆听村民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与返乡入乡创业青年交流,探讨乡村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与社区工作者沟通,了解乡村治理的现状和问题。经过紧张而充实的田野调查,学员们纷纷展示了在鞍山村的调研成果,分享了在田野调查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学员们一致表示,鞍山村的成功经验为其他乡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乡村的发展不仅要注重经济建设,更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处理好新老村民的关系。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美丽家园。
  谈及这几天的调研感受,北京师范大学苏晓暹说,作为博物馆的乡村,被“展出”的不是孤立的物件,而是整个村庄和它的生活都成为这个巨大展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华中科技大学陈露佳说,如今“进村创业”并不是复古的“上山下乡”,而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创业者不仅可以摆脱城市生活的高压,也能在更低密度、更有弹性的环境中实现资源重组与长期主义,成为一种重构工作与生活边界的新方式。
  总结会上,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赵月枝肯定了学员们在乡村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并从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切入,分析了“全球南方”的问题及起源,阐释了“全球乡村”的概念及意义。她说,要以乡村故事作为国际传播“南方转向”和“地方转向”的关键抓手,以草根声音和青年力量编织民心相通的基础网络,建构“新地球村”想象。

责任编辑:刘远舰(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