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让中国民族古文字学薪火相传
2025-08-05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88期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段丹洁 通讯员 崔彦娟 吴宇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在法国巴黎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座矗立于贺兰山下的宏伟遗迹,成为世界认知中华文明的崭新窗口,这不仅是对西夏陵遗产价值的国际认证,更为“冷门绝学”的传承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正值“西夏陵”成功申遗之际,第二届全国民族古文字“冷门绝学”后备人才培训班在宁夏大学举办,吸引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英国伦敦大学考陶尔德艺术学院、白俄罗斯戈梅利国立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海内外4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40余名相关专业的学员参加,大家在“塞上江南”共同开启了一场民族古文字的探索之旅。

  以坐冷板凳的定力深耕专业

  中国民族古文字是中华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古文字和传入中国的古代域外文字所记录的文献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真实写照。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我国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该领域对精通文献学、文字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仍然迫切,民族古文字文献学科的带头人普遍面临年龄结构老化的问题,许多文种的研究传承正遭遇后继乏人的困境。因此,加强民族古文字研究团队建设,培养一批后备人才已成为学科发展的当务之急。

  培训班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旨在加强民族古文字“冷门绝学”人才队伍建设,为该领域培养一批优秀的后备力量。自2024年起,在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的指导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国内高校于每年暑期举办培训班,在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影响。

  本次培训邀请了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领域多位专家进行授课,内容涵盖多种民族古文字“绝学”的入门基础、文献释读及研究方法。北京满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冷门绝学协同创新研究院教授赵志强以《满文文献导读(一)》为题,给全体学员讲授了第一堂课。此后,专家们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研究经验,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将晦涩难懂的古文字知识生动地传授给学员。

  以交叉融合的视野创新研究

  “西夏陵”不仅见证了西夏王朝的兴衰与丝绸之路上的枢纽地位,更以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独特基因,实证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与包容性。本次特邀西夏学界的著名学者,对西夏语文特点、文献解读方法、西夏文明特征等进行了重点讲解,同时安排了赴西夏陵世界遗产现场教学。

  “正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驱使着人们去探索未知的‘绝学’,从最初的好奇心,到随着知识积累而对这门学科产生日渐浓厚的兴趣,直至最终踏上专业研究之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聂鸿音通过对比汉字“六书”理论,系统阐释了西夏文字的创制背景与发展脉络,剖析西夏文字的构形原理与造字规律,并现场指导学员掌握音读技巧。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孙伯君以西夏文献的语文特征为切入点,总结了西夏译音用字的规律和特点,解析了西夏语和河西方音的语音特征,分析了这些特征对判断元代西夏后裔在河西和中原活动遗迹的作用。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院长彭向前依托西夏文史书、兵书、谚语、佛经等多元文献,梳理词义引申脉络,向学员们示范了西夏文文献研究的系统性方法。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研究员段玉泉以《类林》为例,详解西夏文献的解读方法,以及在文献对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北方民族大学西夏研究所所长景永时则全面梳理了西夏文献的版本源流与数字化进展,并向学员们首次披露了四件未刊布文献的版本信息。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院长杜建录阐述了西夏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特质,论证其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定位。学习中,学员们深入了解了西夏文献中的“同音借用”“近音通假”“同源通用”“跨语言通假”等通假现象的形成机制,了解了西夏语动词趋向前缀、一致关系、名物化、示证等核心语法范畴。

  从文字构造、语音特征、语法体系到文献解读、版本考订、文化文明,西夏文系列课程全方位构建西夏学研究完整的学术框架,系统开展了西夏历史文化与中华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教学实践,为学员提供了兼具方法论深度与前沿视野的研究范式。

  契丹文、女真文、回鹘文、突厥文等民族古文字专题课程同样是本次培训的重点。学员们在各位老师的带领下,以《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萧查剌相公墓志铭》为例,逐句破译契丹小字;深入女真文碑铭文献,探究女真文字的性质和女真语研究方法;通过佛经、占卜书、借贷文书等多元文本,实证词汇演变与语法特征。培训班在首届基础上扩容课程体系,新增满文、藏文两种文字课程,通过满文、藏文的基础知识、文献资料等,为初学者跨入古文字门槛提供了门径。一系列课程从文字源流、文献解读到语言分析,深入展现了民族古文字研究的系统方法与最新成果。

  着力破解人才断档难题

  民族古文字作为中华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记录的语言和存世文献构成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此次培训通过创新培养模式,为全国民族古文字“冷门绝学”人才培养工作探索新路径、树立新标杆,切实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新生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丁赛介绍,本着打破学科壁垒,融通汉语文和民族语文的理念,沿着季羡林、马学良、王静如、傅懋勣等大家从事民族语文研究的路径,吸引中文系、历史系古汉语基础好的学生,通过短期培训,初步掌握一门古文字,引领学生较早接触“绝学”,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阐释能力。

  七天的培训,学员们收获颇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池宸炜、根特大学左志刚、北京大学赵天宇等学员纷纷表示,通过系统学习西夏文、满文、回鹘文、藏文、女真文等“绝学”文字,深刻感受到中国民族古文字的独特魅力,在专业知识与研究方法上获益良多。专家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不仅为他们树立了学术典范,更在心中播下了传承民族古文字的种子。这颗种子必将让冷门“绝学”薪火相传、焕发新的生机。

  宁夏大学副校长聂丹表示,民族古文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其传承研究不仅是对“冷门绝学”的坚守,更是对中华文化根脉的守护。“我看到了学员们潜心研习民族古文字的热忱与专注,当代青年这种自觉传承民族文字的责任担当,也让我们看到了破解‘冷门绝学’人才断档困境的曙光。”

  结业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冷门绝学协同创新研究院满学中心主任朝克热情鼓励学员,要有自觉传承民族文字的责任与担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己任,深耕学术、迎难而上,尤其是面对艰深的语言文字时更要保持学术韧性,有“甘于坐冷板凳”的学术精神,成为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我们欣喜地发现,一批有志青年以此次培训为起点,坚定地走上了民族古文字研究与传承的道路,为‘绝学’的赓续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孙伯君向记者表示,希望通过这次培训帮助学员打通汉文和民族古文字的壁垒,融通民族古文字学科和民族学、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这不仅有助于阐释民族古文字文献蕴含的少数民族所建立王朝的历史文化特质,推动本学科创新发展,更有利于在国际上增强学术话语权。主办方将继续总结两次培训的经验,坚守学术初心,持续深化对民族古文字的研究与探索,着力培养冷门“绝学”后备人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学术智慧。

责任编辑:刘远舰(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