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发扬优良学风 加强科研型党支部作风建设
2025-08-08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89期 作者:侯中军
分享到:
  侯中军(近代史研究所)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因此,作风建设关系如何坚持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的问题。新形势下,党的作风建设抓什么、怎么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以上率下、锲而不舍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八项规定一子落地,作风建设满盘皆活”。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出台了若干举措。以加强基层党支部的政治建设为抓手,通过建设“四强”党支部,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作风关系科研型政治机关的形象
  从中国古代王朝历史治理的经验来看,“风评”往往是大众对于某人人品的一种直观通俗的概括。“能力差、作风坏”但仍然受到重用,这种现象如果偶尔出现,不算什么;如果成为常态,往往就意味着“王朝末世”。在历史上,“奸佞当权”是普通百姓对于封建统治阶级走向没落的形象化表达。“风闻言事”甚至一度是一种重要的监察方式,自魏晋南北朝创立、唐宋沿用,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该制度虽利弊参半,却是封建统治阶级希望各级官员确立良好作风的一种努力。
  科研型党员干部形象的好坏,关系科研型政治机关的形象,关系科研人员的人心向背。党员科研干部尤其是党支部书记应该作风与能力兼备,决不能成为“作风坏、能力差”的典型代表。
  “要注意道德操守,道德上失足有时比某些工作失误杀伤力还要大”,要“导扬风化”。党中央抓作风建设,归根到底,是希望各级干部都能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村有村风、乡有乡风、所有所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一直强调要传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发扬本所的优良所风和学脉传承,要耐得住寂寞、做出真正的学问。
  树立优良作风学风  
  科研人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作风的好坏,是评判一个单位是否有战斗力、是否能团结奋斗的风向标。
  我们的研究成果要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要对得住“党中央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这一崇高的定位。只有在良好的学风下,才能做出真正有分量的学术研究,才能出精品力作,才能以学术说服人、抓住人心。当国家需要时,才能为国所用。
  学术报国,集体攻关,进行有组织科研,一直是近代史所的优良学风。《帝国主义侵华史》《沙俄侵华史》等经典著作,都是近代史所前辈学人服务“国之大者”、进行有组织科研、甘于奉献的代表。在文澜轩的墙壁上,有一幅照片是“近代史研究所赴朝鲜战场参战人员合影留念”,每次路过该照片,我都会不禁驻足观看。历史定格的瞬间,是前辈学人优良学风的永恒展现。
  做忠诚干净担当的党支部书记
  作风是一个人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对于党员而言,作风不仅是其个人品质的表现,同时还是其党性的外在表现。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作风,对其工作影响极大,对于党支部书记而言尤其如此。
  在与上级领导打交道时,吹吹拍拍、曲意逢迎;在与下级同事相处时,居高临下、横眉竖目,凡工作委托于下级,凡过错推诿于下级。这些都是不好的,都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禁绝的。只有好的作风,才有可能做好群众工作,而做好群众工作是我们的看家本领。“我们党靠群众工作起家,同样要靠群众工作实现长期执政。”
  带头做到“两个维护”,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做到对党忠诚。忠诚必须体现到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上,体现到对党组织的忠诚上,体现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对党忠诚必须始于足下。如果连本职工作都没做好,不担当不作为,把党组织交给的“责任田”撂荒了甚至弄丢了,“两个维护”就无从谈起。
  不同地区、行业、单位,优秀党支部书记虽各有特色,但一定是群众从内心里敬重和爱戴的,其本质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忠诚、干净、担当。
  忠诚、干净、担当,这三种优秀品质对于一名合格的党员、对于一名合格的党支部书记是内在一体的。始终与党同心同德,这是忠诚;遇事不推诿、不逃避责任,这是担当;不为利益所诱惑,这是干净。一个忠诚、干净、担当的党支部书记一定会在服务群众、完成重大任务中担当作为,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

责任编辑:王春燕(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