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6日,四川大学、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科教融汇 协同育人”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暨2025年度暑期学校开班仪式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大楼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常委、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国强,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晓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纪委书记、副校长尤利前出席。
签约仪式。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文化传播中心 聂静/摄
李国强在讲话中指出,此次合作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是推动科教融汇、协同育人的创新举措。中国历史研究院作为国家级科研机构,将充分发挥学术资源优势,与高校共同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供人才支撑。希望三方以此次合作为契机,深化资源共享、学科融合,培养更多胸怀“国之大者”、具备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李国强讲话。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文化传播中心 聂静/摄
刘晓虎在致辞中表示,四川大学愿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多学科优势为依托,与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携手打造跨学科、跨机构的高质量育人平台。期待通过暑期学校等活动,打破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壁垒,推动学术创新和实践探索的深度融合,为国家培养更多基础学科拔尖人才。
刘晓虎致辞。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文化传播中心 聂静/摄
尤利前在致辞中强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作为以新型科教融合为办学特色的研究型文科大学,始终深入推进科教融合工程,致力于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学校将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特色,推动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的深度结合。
尤利前致辞。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文化传播中心 聂静/摄
2025年度暑期学校为期4天,由中国历史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四川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古代史研究所、中国边疆研究所、历史理论研究所5家科研机构和北京林业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7所高校共同协办,致力于打造理论与实践并重、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模式,旨在通过人才联合培养、资源共享等方式,打造贯通教育、科技、人才的高质量育人体系,为新时代拔尖人才培养树立标杆,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暑期学校开班合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供图
本届暑期学校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专家层次高。作为“科教融汇 协同育人”合作框架协议落地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届暑期学校围绕学科前沿,聚焦文史哲等学科交叉领域设置课程,邀请到11位老中青优秀学者授课。
暑期学校专家授课。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文化传播中心 聂静/摄
二是授课内容实。来自全国9所高校的70余名优秀学员聆听专题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一带一路”研究、考古学、中国史、边疆学、古典学、文献学、中西方哲学思想、中国近现代文学等领域,并围绕课程主题设置了学员交流研讨环节。
暑期学校学员交流研讨。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文化传播中心 聂静/摄
三是教学形式新。实践教学特色鲜明,到四川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等地开展现场教学,就文物保护等主题为学员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体验。
暑期学校现场教学。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文化传播中心 聂静/摄
中国历史研究院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团结凝聚全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牵头建立全国主要史学研究与教学机构联席会议机制,本届暑期学校的举办是该机制在人才培养领域的重要实践,是“科研院所+高校”协同育人新模式的积极探索。中国历史研究院将进一步深化与69家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合作,全面铺开暑期学校项目,重点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培养方式,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史学人才培养品牌。
暑期学校结业。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文化传播中心 聂静/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