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河
开幕式上举行了拔河半决赛和决赛。经过前期激战,哲学研究所代表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代表队、图书馆代表队、服务中心代表队四支队伍进入半决赛。两场半决赛同时举行,在激烈角逐之后,图书馆代表队和服务中心代表队获得了决赛资格。
决赛在一声清脆哨响中开始,现场瞬间被铺天盖地的口号声、呐喊声覆盖。双方队员目光坚定,紧握绳索,咬紧牙关,拼尽全力,粗糙的长绳在角力中紧绷到了极致。在长绳中间,代表胜利的红色布条时而往左,时而向右,比赛一时陷入胶着。赛场旁,观众们热情加油助威,掌声、欢呼声交织,让十月凉爽的秋风都燥热起来。经过一番较量,服务中心代表队凭借默契的配合、顽强的毅力赢得最终胜利,现场掌声雷动。
服务中心代表队队员蔡潭走下赛场时气喘吁吁。“拔河比赛不光靠手,还靠腰和腿使劲。”他为记者演示了正确的拔河姿势:身体后仰,让重心尽可能后压,腰部和腿部正确发力;手心向上,右手在前,左手在后,握绳高度位于腰部,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手部力量,同时避免绳子在手中滑动。
尽管在半决赛和决赛中惜败,但其他三支代表队也以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的出色表现收获了现场观众的喝彩。正如一名队员所说,参赛的目的不只是为了竞技,也是为了展现团队风采、享受运动乐趣。训练和比赛不仅增进了同事之间的感情,也进一步提升了干部职工的精气神,让大家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团结的力量。
(高莹)
个人径赛项目
红色塑胶跑道上,个人径赛项目紧张进行。一声枪响划破天际,百米赛道上的身影如离弦之箭,在0.01秒的决断间迸发出生命的张力。
百米赛道,是力与美的完美交融。女子青年组100米决赛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王祎慈如疾风掠过跑道。赛后,她笑靥如花:“奔跑让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也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赛场上的选手们都在努力拼搏,这对我也是巨大的鼓舞。”男子组的角逐同样扣人心弦。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李兆辰在百米决赛中如猎豹出击,冲刺时坚定的眼神令人动容。这一刻,速度与激情在跑道上完美交融。200米赛道上,女子组比赛中的弯道超越与男子组的后程发力如行云流水般自然。
800米、1500米的赛场上,演绎着另一种精彩。这不仅是对速度的追求,更是对意志的考验。女子青年组800米比赛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何淑萍如一只轻盈的燕子掠过水面,完成精彩绝伦的超越。而在男子中年组1500米决赛中,语言研究所唐正大以沉稳的节奏掌控全场,每一步都踏出坚定的信念,最终以强有力的冲刺锁定胜局。唐正大在获奖后感慨:“今天是个好日子,天气不错,我的表现达到了预期。感谢院里组织这次活动,不仅激励我们关注健康、全面健身,还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
跑道上每一个身影都在诉说着坚持的故事,每一滴汗水都在见证着成长的意义。这场赛事不仅是一场速度的角逐,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那些奋力拼搏的身影,成为这个秋天最动人的风景。
(任冠虹)
接力赛
“第一道,生态文明所;第二道,中国历史研究院;第三道,社科文献出版社;第四道,社科出版社……”
在接力赛赛场,当裁判介绍到自己单位时,场上选手与场边助威团一道欢呼,加油鼓劲。
“刚刚是有老师摔倒了吗?”
男子青年组4×100米接力决赛完毕,一支队伍所在单位同事赶紧围了上来急切地询问,相较于输赢,大家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同事是否身体无恙。
团结体现在赛场上为集体荣誉的拼尽全力中,在赛场边的一声声加油呐喊中,亦在赛后的嘘寒问暖中,更在平时工作中的劲往一处使。
“不是我实力强,而是我前面的同事厉害,他们为我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在混合职工组混合8×50米接力决赛中,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部队第八棒梁奎冲刺夺冠,对于记者的祝贺,他如此表示。
在梁赟杰与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获得女子青年组4×100米接力赛亚军。除了个人获得女子青年组跳远冠军,梁赟杰还参与获得混合职工组混合8×50米接力赛季军、广播操第一名、定点投篮季军。她向记者表示,除了一个单项,她报的都是集体项目,因为她喜欢大家向着共同目标前进的氛围。(王春燕)
跳高
上午11时许,男子青年组跳高决赛的赛场,成为整个体育场心跳最快的地方。选手们依次立于助跑线前,每一张年轻的脸上都写满了专注与坚韧。
横杆每一次细微的升高,都牵引着赛场周围观众的目光,空气中凝结着无声的呐喊与期待。运动员站定、起跑、加速、踏跳,身体在空中划出一道流畅的弧线——腾跃、背弓、过杆、落地!横杆稳稳未动,随即,欢呼声如雷炸响……一位热情的观众主动担任起义务解说,为记者剖析着比赛的精妙:“跳高讲究的不是蛮力,是‘巧劲儿’。别看只是瞬间的一跃,其中的学问可大着呢。心里头得装着横杆,知道自己的脖子、肩膀、腰、腿在哪儿。这横杆啊,升一厘米就是一个新天地。”
运动员每一次成功过杆,不仅意味着晋级,更是对挑战自我、超越极限这一体育精神最纯粹的诠释。观众每一次沸腾的欢呼,都是为又一次“成功的凯旋”由衷喝彩。“这次运动会让我深刻体会到集体荣誉感的分量,收获非常丰富。”来自生态文明研究所的选手王江捷感慨道。
(赛音)
跳远
深秋的北京,空气中透着微凉的气息,体育场一侧的跳远沙坑里却热力四溢。选手们在跑道上奋力助跑、腾空而起,一次次跃出优美的弧线,在金色的阳光下掀起阵阵沙尘。随着裁判的口哨声响起,三次试跳机会让每一位选手都铆足了劲儿,力求刷新自己的最佳成绩。
沙坑边,同事们组成了热情的啦啦队。有人高声喊着加油,也有人兴奋地点评着每一次精彩的起跳:“今天不少人状态特别好,尤其是那几个穿短袖的,真是拼劲十足!”
来自服务中心的佘巧玲正是这群“穿短袖的”选手之一。她轻盈的身姿在沙坑上空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引来阵阵掌声。结束比赛后,她笑着对记者说:“平时大家都忙于工作,运动的机会不多。这次运动会不仅让我们放松了身心,也让大家更关注健康,感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和团队的凝聚力。”
正午的阳光洒在沙坑上,跳远的身影定格成一道道充满力量的剪影,映照着这个深秋难得的热度与活力。
(任冠虹)
沙包掷准
开幕式结束后,女子中年组沙包掷准决赛准时开赛。
进入决赛的8名运动员分成3组同时进行比赛。只见参赛选手站在靶盘十米之外,郑重地掷出手中沙包。沙包带着选手们的期许朝着靶盘中心飞去,落地、滑行,或动力不足,未入靶盘;或准头、力度略有偏差,离中心只差一点点。来不及气馁,来不及遗憾,稳定好心态,在心里默默计算下一掷的力度与角度。
“今天的场地与预赛那天有所不同,草地阻力大,沙包滚不远,得使大一点劲。”来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孔继萍在投掷过程中不断调整力度,最终赢得该项目冠军。
男子中年组沙包掷准决赛随后举行。经过前期多轮激烈角逐,来自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图书馆、生态文明研究所等单位的8位选手脱颖而出,成功晋级个人决赛。决赛采用两组同步竞技模式,每组4人同台较量,规则规定每位选手拥有10次投掷机会,最终依据累计得分排名决出名次。
参赛选手表示,抓、投,沙包掷准看似非常简单,却也有技术含量。每一次正中靶心的背后,都是技术技巧与力量控制的完美平衡。这项比赛如此,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何尝不是如此,都需要先明确目标、找对方向,再精准发力;胜不骄、败不馁,每一次出发都是新的开始。
(王春燕 余慧)
团体踢毽
“好!稳住!”伴随着一阵清脆的毽子撞击声和此起彼伏的欢呼呐喊,10月17日上午,备受期待的运动会混合职工组团体踢毽决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体育馆火热上演。来自8家院属单位的队伍为现场观众奉献了一场技巧与趣味并存、协作与拼搏共舞的精彩比赛。
团体踢毽比赛的每支参赛队伍由4名队员组成,队员只能采用脚内侧(盘踢)、膝盖上踢(磕踢)、正脚背(绷踢)、脚外侧(拐踢)的一种或几种进行踢毽。在决赛现场,气氛瞬间被“点燃”。五彩的毽子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各队队员的脚尖、膝盖轻灵地弹跳飞舞,划出一道道优美弧线。只见队员们时而轻轻跃起,时而灵巧转身,用脚后跟将即将坠地的毽子“救活”,惊险的场景让观众的心也跟着上下起伏。
最终,经过精彩较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获得冠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获得亚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获得季军。
来自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的丁超说:“能够进入决赛已经非常不容易,大家齐心协力在决赛中突破了自己的最好成绩。踢毽子比赛不仅锻炼身体,更让我们团队的凝聚力‘噌噌’往上涨!我们下次再战!”
“感谢院领导,感谢院工会的同志,让全院职工共襄这场期盼了10年之久的体育盛事,让大家感受到了体育带给我们的快乐。”离退休干部局杨萌在赛后对记者说,“我们一定会将运动场上的这种拼搏精神转化为工作的动力,继续在工作中践行离退休干部局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作风,为我院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小小的毽子,踢出了活力与欢笑,踢出了深厚的团队情谊,更踢响了属于运动员们的昂扬乐章。
(宗敏)
团体跳绳
上午11点,距离混合职工组团体跳绳决赛正式开启仅剩片刻,8支晋级队伍已悉数到场,在赛场两侧展开赛前热身。队员们默契地调整站位、活动关节,时而同步试跳找节奏,空气中已然弥漫着紧张又热烈的竞技氛围。
“嘟——”一声清脆的哨响划破现场,决赛正式拉开帷幕!瞬间,彩绳应声扬起,又整齐落下,形成一道道灵动的弧线。参赛队员们身姿矫捷,脚步轻盈如燕,随着绳影的上下翻飞迅速穿梭,动作精准而流畅。绳子击打地面的声音“哒哒哒”密集而有力,似急促的心跳,奏响了赛场的激情乐章。
场边的观众早已屏息凝神,目光紧紧锁定每一条跳动的绳子,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当队员们完成连贯的高难度同步跳跃时,阵阵掌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为参赛队伍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随着终场哨声响起,激烈的角逐圆满落幕。“太荣幸啦!我们世界历史研究所代表队成功闯进团体跳绳和团体踢毽两项决赛!”队员胡玉娟难掩喜悦,“从备赛到决赛,大家拧成一股绳,拼尽全力发挥出了最佳水平,收获满满。接下来要坚持锻炼,下一届一定向更好的成绩冲刺!”
(何迪雅)
30米托球跑
托球跑决赛的8组选手们各自手持球拍,严阵以待。他们共同的“对手”,是那颗在拍面上四处滑动、随时准备“跳跃”的网球。
托球跑是一项团体趣味运动,参与者需单手持球拍托球(通常为乒乓球或网球)在赛道上接力奔跑,旨在考验平衡能力、团队协作与速度。
这场比赛,比的不仅是速度,还是心态、技巧,更充满了专注的魅力与不确定的乐趣。最终,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分列前三。
(王晏清)
定点射门
“漂亮!”“好球!”当足球呼啸着划出弧线,精准撞进球门5分得分区时,运动场的欢呼声瞬间冲破天际——定点射门决赛,把热血与欢乐拉满全场!
赛前,8支参赛队伍早早进入“备战状态”:来自西亚非洲研究所的选手们讨论射门角度与力度把控,不时用手模拟足球运行轨迹;来自语言研究所的选手们反复调整站姿与助跑距离,力求找到最佳射门姿势;而来自文学研究所的选手们则一边进行热身运动,一边交流预赛经验……场边观众热情高涨,加油声、欢呼声点燃赛场。观众们高高举起手机记录,期待捕捉精彩瞬间。
比赛开始后,精彩画面轮番上演。有的选手瞄准球门5分得分区稳稳发力,足球划出利落弧线,引发全场欢呼;有的初次参赛选手略显紧张,足球擦着门柱飞过,观众们立刻送上“沉住气”“不着急”的暖心鼓励;运动员们配合默契,不断调整站位、争分夺秒,展现出极强的团队凝聚力。
“射门和做研究很相似,既要有精准定位的‘准头’,更离不开团队的支持与协作。”一位参赛选手表示,将把赛场上的拼劲与默契带入工作,以更积极的态度攻克工作难题。
运动员们表示,职工运动会不仅为职工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更增进了相互间的交流,成为大家心中难忘的“运动记忆”,为后续工作凝聚了更强动力。(常畅)
毛毛虫竞速
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毛毛虫竞速开始了。赛场上一条条色彩斑斓的“毛毛虫”,随着队员们整齐划一的步伐,在赛场上欢快跃动。
毛毛虫竞速每支队伍由8名队员组成,他们骑坐毛毛虫造型的器材上,双手紧握把手,蓄势待发。决赛哨声一响,“一、二!一、二!”的口号便响彻全场。队员们应声起步,以高度协同的步伐推动“毛毛虫”稳健前行。这看似轻松的项目,实则是对团队默契的极致考验——任何一人的节奏偏差,都会让前进的“毛毛虫”摇摆不定。
在领队清晰的口令引领下,各队步伐整齐,重心统一,一条条“毛毛虫”如波浪般快速而稳健地向终点涌动。场边观众呐喊助威,将比赛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
赛后,来自人事教育局的队员们分享道:“我们收获了团结、奋斗的喜悦。这次比赛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赢得胜利。”他们进一步表示,这场趣味竞赛不仅是一次工作之余的放松,更增进了同事间的友谊与凝聚力。它既是体力的比拼,更是团队协作精神的生动课堂,奏响集体力量的美妙乐章。(任冠虹)
实心球
在实心球比赛场地上,选手们屏气凝神,双手紧握实心球,身体后仰,迅速发力——实心球呼啸着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重重落地,溅起一片尘土。每一次投掷都伴随着观众的掌声与喝彩。有人投得远,兴奋地与同伴击掌;有人略显紧张,队友立刻送上鼓励:“没关系,还有一次机会!”
赛场的一角,一个身影安静地反复举球、掷出、捡起,每一个动作都专注而有力。她是来自工业经济研究所的陈倩,正在为比赛认真演练。
“在这次运动会上,我真切地感受到大家的精神状态不一样了。”陈倩微笑着对记者说,“那种久违的拼劲又回来了。平时我们在相对平静、节奏规律的工作中,容易失去那种想要超越自己的冲劲。而在赛场上,无论是奔跑、投掷,还是为别人加油,大家都在全力以赴,找回了年轻时那种热血的感觉。”
她停顿了一下,望向场地上正在奋力掷球的同事,继续说道:“这次运动会不仅让我们动起来,更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各部门之间相互鼓励、配合,凝聚力明显增强。平时我们长期坐办公室,虽然单位很关心员工健康、定期安排体检,但体检只能发现问题,不能激发人真正去锻炼的热情。像这样的运动会,是一种积极的引导,让大家在快乐中养成健康意识,也让团队更有活力。”
来自民族文学研究所的吴刚表示,平时虽然也会练练太极拳、八段锦等健身项目,但一旦忙起来,就很难坚持。“这次运动会让我们有机会真正动起来。”他说,“不仅增进了同事之间的交流,也增强了团队协作的意识。比赛形式丰富、有趣,让大家都乐于参与,在轻松的氛围中激发了运动热情。”
(任冠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