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研究最新进展
2025-11-04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809期 作者:李建国 齐英艳 谢小玉
分享到:
  ◇李建国  齐英艳  谢小玉
  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党的二十大以来,学术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研究阐释取得新进展,涌现出了一批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高质量学术成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向纵深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撑。
  完善研究内容
  加强体系化学理化阐释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拓展的。党的二十大以来,学术界进一步加强对其学理化阐释、体系化构建,不断拓展研究深度和广度。
  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根基。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学习,不断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如何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注重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全面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意蕴和理论体系,科学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中国特色,生动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质,系统阐释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
  深度解码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关注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六观”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深刻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智慧,科学论证中国式现代化是“两个结合”的实践产物。“两个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建构起“文明现代性”的关键。“第一个结合”使中国式现代化始终行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大道上,行走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大道上;“第二个结合”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的民族特色、文化特质、本土特性。
  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概念。进一步提炼概括体现中国特色的标识性概念,构建兼具主体性、解释力、传播力的中国式现代化原创性话语体系。注重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能力,运用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的叙事方式,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必然、理论逻辑、实践成效与世界价值。聚焦推动核心概念的国际传播与学术对话,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话语权。要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同时要用好丰富的历史资源、讲好生动的中国故事、善于用好比较法以提高叙事本领。
  全面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义。从人类文明发展、民族复兴、制度创新、全球治理等多维度考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实践、民族及世界意义。注重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创新、为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等重要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在生产方式、社会环境、文明形态、国际关系、人的发展等各方面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充分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促进人类解放的先进本质。
  关注人的现代化问题。着重厘清人的现代化的概念、内涵要义、动因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关系等。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现代化是打破人的存在二重性,在变革生产方式的同时,构建新型社会交往关系;中国式现代化造就了中国人民自信自立的现代人格,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党的领导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强化问题导向  关注风险挑战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学术界既充分肯定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成就,也更加注重增强忧患意识和问题导向,科学研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既深入阐释理论,更关注实践探索,有利于避免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其一,直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挑战。既注重从宏观上把握“两个大局”之下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系统性、全局性风险,还注重从微观上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在各领域遇到的现实挑战。既关注国际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带来的风险挑战,也关注内部发展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人口结构变化与老龄化加速、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等现实挑战。有学者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和矛盾,认为城乡发展正面临来自人口规模、文化传承、粮食安全等方面的现代化挑战,凸显着市场经济体制与城乡二元体制、城乡区域结构与整体发展需要、短期发展导向与长期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
  其二,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路径研究。在牢牢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和本质要求的前提下,重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新质生产力、人口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等微观领域展开针对性研究,不断提高解决问题方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深化研究核心路径,破解关键瓶颈。有学者通过剖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构成要素,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差异化推进路径,提出要基于“均衡发展型”需要,全面谋划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基于“技术驱动型”需要,重点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基于“治理带动型”需要,重点提升“物”的现代化水平;基于“原始自发型”需要,筹划谋虑“物”与治理的现代化协同并进。
  其三,重点阐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关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意义。在理论维度提炼原创性贡献,在实践维度解析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落细、落深、落实的路径,在国际维度进一步提炼现代化的中国方案。有学者认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内在统一的有机体,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逻辑机理,找到并找准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聚焦点。
  创新思路方法  拓展研究范式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内涵丰富,是一个涵盖多要素的有机整体。党的二十大以来,学术界更加注重丰富和创新研究思路方法,坚持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宏观和微观、国内和国际相统一,从多视角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视野局限和碎片化认知。
  注重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世界观和方法论。重视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及其转化;运用实践论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揭示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运用发展观透视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境遇和未来趋势。有学者从发展观角度研究了中国式现代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秉持独立自主原则,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坚持全面、协调、渐进、并联的发展战略。
  注重强化文献研究法。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的文献、国家政策文件等关于现代化的思想,聚焦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渊源、概念表述、核心内涵、战略部署、政策演变等。
  注重运用历史研究法。坚持大历史观,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特别是阐释清楚新时代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伟大成就,揭示中国式现代化形成的历史逻辑、文化根基等,以及其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必然性。有学者从大历史观的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予以了整体性考察。具体而言,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大历史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根基,从近代以来民族复兴的大历史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逻辑,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历史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
  注重坚持比较研究法。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进行比较,分析其存在的异同点。有学者认为,西方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充满侵略、劫掠、殖民、奴役、战争的“恶之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是一条互利、开放、共赢、和平、合作的“善之路”。从纵向维度比较中国式现代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更全面地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优势。
  注重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研究。打破单一学科壁垒,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知识,不断形成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更加完整全面的认知。有学者研究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逻辑,认为应基于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来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高莹(组稿)崔园园(报纸)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