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构建高质量巡视目标体系
2025-11-28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816期 作者:施鹏鹏
分享到:

  ◇施鹏鹏(中国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教授)

  今天我们探讨的议题,其核心在于解析一项政治制度——巡视监督,如何成为一个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关键赋能变量。《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作为国家迈向新发展阶段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其顺利实施需要一个高效、廉洁、响应性强的治理体系作为支撑,而巡视制度正是塑造和优化这一治理体系的核心机制之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刻把握巡视工作的目标方向,破解实践难题,完善应对之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高质量巡视的目标体系根植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贯穿于《中央巡视工作规划(2023—2027年)》的实践要求,其核心在于通过构建一个多层次、系统化的目标体系,确保巡视工作与“十五五”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同频共振。这一目标体系必须实现政治监督精准化,把准航行之舵;问题导向深度化,直击顽瘴痼疾;标本兼治系统化,推动长治久安;监督体系协同化,凝聚监督合力。

  高质量的巡视通过以下三个逻辑链路为“十五五”开局起步提供保障。一是“清障”逻辑。通过破解信息不对称和实现有机协同,巡视能够系统性地识别并清除规划实施路径上的“梗阻”和“偏差”,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确保国家意志的贯通。二是“赋能”逻辑。通过构建“激励相容”的整改机制和引入专业能力,巡视推动各级治理主体进行深刻的制度学习与能力建设,从而提升整个行政系统的政策执行力和适应性效率。三是“锚定”逻辑。巡视的根本价值在于不断校正发展的政治方向。它通过持续的压力与激励,确保“十五五”时期的各项发展实践始终锚定在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轨道上,防止发展目标的异化。

  总体而言,将巡视制度深度嵌入国家发展规划的执行过程是一次深刻的治理变革。推动巡视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终极目标,是锻造一个更具韧性、更具学习能力和更负责任的现代治理体系。

责任编辑:刘颢婧(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