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大数据时代新史料的发掘、整理与研究
2023-04-28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3年4月28日总第642期 作者:记者王春燕 通讯员刘灿
分享到:

  本报讯 (记者王春燕 通讯员刘灿)大数据时代的史料搜集、整理和利用方式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史学研究也相应出现新的特征,史料数字化的加快为学界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也对史学研究本身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4月14—16日,“大数据时代新史料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合肥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金以林在致辞中表示,当前,诸如ChatGPT之类的新技术应用范围之广、进步速度之快,可谓令人惊叹,AI解读史料也带来很多新体验。但是,无论如何,史料的搜集和扩充都是基础和核心,ChatGPT也要不断被“喂料”才能讲出好故事。因此,史料搜集和数据库建设依旧重要,而且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做得更好、更开放,仍然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重要话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承办的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项目“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建成并运行6年,呈现文献总量逾5000万页,已成为历史科研教学重要的公益性开放数据平台。当然,其目前仅仅还是数字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推进,文字识别、图像识别等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安徽大学副校长周飞在致辞中说,历史学始终以史料为研究基础。近代史领域的史料数量多、门类全、体量大,如何在大数据时代进行搜集、整理史料,适应史学研究的新特征,增进对史料问题的认知与理解,需要学者们深入交流研讨。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安徽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以多元化视角对会议主题展开了广泛讨论。

  围绕“数字技术与史料的开发和整理”,有学者认为,目前民国文献影印数量较大、数据平台众多,为便利研究者系统查阅利用数字资源,史料的整理与数字化应以建设文献发现系统为基础,整合文献纸质出版与数字化信息,打破图书、期刊、报纸等各类资料之间的界限,实现跨文献类型通检以提高利用效率。关于专题数据库的建设,有学者提出文献数据平台是我国历史学研究的“基础设施”,随着各类电子资源平台收存资料数量的不断攀升,依据文献核心内容分门别类建设专题数据库,或将为推进史学研究向多领域、深层次、高水平发展提供更大助力。

  围绕“史料的膨胀与研究者的应对”,学者们普遍认为,大数据时代不仅需要发掘新史料,尤应重视史料的鉴别利用,传统的史料价值鉴别技巧,即对史料真实性、可信程度的判断更应得到研究者的重视。有学者表示,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老照片、纪录电影等历史影像资料在公共传播领域发挥出文字史料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样需要使用者首先下一番“去粗取细,去伪存真”的考订功夫,方可将之用于史学研究与展览陈列。

  关于史料解读与史学研究,与会学者结合自身专业研究,或深刻揭示清代满文八旗档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特色县域档案及海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收存珍稀中西交通文献等新史料的学术价值,或通过对晚清民国中外人士照片辨伪、书札考订、日记整理、佚文钩稽、文集版本考异。

  会上,多位来自出版社、图书馆、期刊编辑部的学者结合长期从事史料编纂工作经验,勉励青年学人练好史料考证这一历史学专业的基本功,在通读史料不断夯实“真功夫”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推动研究的创新与深化。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