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展现中华文学史料学研究的生机活力
2023-06-02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3年6月2日总第646期 作者:王召杰
分享到:

  本报讯 5月12—14日,“中国文学的雅俗、民族、传承与地方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2022年年会”在四川成都召开。会议收到论文104篇,来自国内外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10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项楚,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副会长、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徐希平等先后致辞。项楚表示,史料是论述的基础,论述是史料的升华,如果离开了论述,史料还是史料,它的价值依然存在;离开了史料的论述,那就是空论了。如果根据错误的史料,或者对史料的错误理解来论述,那就是谬论。他强调,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应该从史料开始。徐希平表示,史料文献是学术研究的基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载体和文脉传承的重要资源。我们要抓住机遇、推动发展,让古籍工作和文学史料工作更上层楼,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在主题发言环节,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四川大学、河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结合有关史料,就近代学术思想转型历程及雅俗文学互动、少数民族文学的生态特点、杂文学在现当代文学中的价值、出土文献比照及相关研究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徐希平在会议总结中表示,此次会议表现出三方面特点。其一,学术为本,安排紧凑。大会共两场主题发言,小组分九场讨论,会议氛围融洽热烈,认同与质疑并存,对学术问题的讨论高效深入。其二,内容丰富,追踪前沿。会议论文涵盖古代文学、近现代文学、民间文学、民族文学、文献学等多个学科,涉及传世集部文献、小说文献、方志文献、戏曲文献、宗教文献、口传文献、音乐文献、图像文献等多种文献,同时文学、语言、历史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史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其三,梯队完善,结构合理。与会人员中既有耄耋之年的前辈学者,又有大量的学术中坚,还包括部分青年新锐。他们基础扎实,新见迭出,展现了中华文学史料学研究的强大生机与活力。

  会议由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共同主办。

  (王召杰)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