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从社会学角度深化中国式现代化基础理论研究
2024-10-11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08期 作者:王春燕
分享到:

  本报讯  (记者王春燕)9月28日,第十七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暨第九届社会学青年学术交流活动在京举行。活动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基础理论的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副局长原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博士后处处长王芳出席活动并致辞。

  陈光金表示,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既要根植于中国的本土实践历程、回应中国发展的现实问题与需求,又要与全球现代化理论对话交流,加强与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深度和影响范畴。现代化往往表现为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结构、思想领域等多重维度的变化。在这些多重维度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理论研究有着广阔前景。对诸如如何应对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结构变动、产业结构如何升级以及数智化、全球化怎样影响区域、群体和个体等现实问题进行回应,是社会学研究者以及中国社会学学科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社会学研究不仅要坚持问题导向,更要注重完成理论的抽象概括和提炼总结,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丰富的理论路径选择。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对人口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翼以大量数据为基础,呈现了世界人口发展形势、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变化、我国农民工数量与结构演变,分析了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的原因,并对未来我国人口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思考。通过分析,他认为,应通过提升人均受教育水平、加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等举措,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其仔从供需角度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约束及突破路径。他认为,从供需循环的角度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约束表现为有效需求短缺。有效需求短缺不同于有效需求不足,需求不足可以通过短期价格调节加以解决,而短缺是一种无法通过价格调节来解决的不足。要采取一系列措施,突破这种约束。如投资方面,要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加大引资稳资力度;消费方面,要实行就业优先政策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培育新型消费业态。尤其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聚集,大幅度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活动设置了两个平行分论坛,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学者、学生参加活动,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数字与经济社会学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社会学发展议题”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
  活动由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指导,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共同主办。

责任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