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学者研讨数字时代的人文科学发展
2024-10-11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08期 作者:王春燕
分享到:

  本报讯  (记者王春燕) 近日,纪念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成立75周年国际学术会议之分论坛“数字时代的人文科学”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世界社会科学》主编张冠梓在致辞中介绍了该期刊创刊40多年、更名近两年的发展历程,以及近年来在数字时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所做的努力。他表示,当前,人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和思维方式,更深刻影响着人文科学的研究范式与未来发展。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人文科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数据资源和分析工具,使得人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探索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历史的复杂性以及社会变迁的规律。这一时代变革,既是对人文科学传统研究方法的挑战,也是推动其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
  在研讨会发言阶段,与会嘉宾围绕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前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认为,约翰·迈尔斯·弗里奠定了人文科学和认知技术与口头传统之间相关性的基础,其著作《口头传统与互联网:思维通道》可谓打开了口头传统研究的另一扇门,让我们得以窥见口头传统如何与互联网形成彼此高度契合的关系。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副秘书长、匈牙利卡洛里·加斯帕新教大学艺术史副教授佐尔坦·绍姆海吉认为,科学技术和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应该有更多的合作。如果自然科学创造出来的产品不能被恰当使用,可能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危害。因此,人类需要用人文社科研究对技术工具的使用方式和效果加以衡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何星亮谈到,现代化建设与智能革命、智能社会密切相关。“智能化”既是智能社会的主要特征,也是当今世界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特征。当前和今后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应创新现代化理论,充分发挥综合性思维方式的优势,高度注重社会智能化建设、加快机器智能化建设。
  北京语言大学突尼斯籍教师本赫力法·法杜娃认为,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数字时代的文化交流合作中有着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突尼斯的数字化战略和多语种翻译项目为中阿文明交流创造了更多机会,在中文和阿拉伯文的互译与文化交流中扮演着独特角色。北京语言大学乌兹别克斯坦籍教师伊斯梅洛娃·多尔多哈认为,AI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涵盖教育、旅游、商务、医疗、法律等多个领域,有着诸多优势。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意大利籍学者艾博以天文学为例论证了混合型知识在现代知识基础上的应用,以此强调知识迁移以及不同传统、文化、知识之间的连接性。美国加州圣何塞州立大学教授林磊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分析了传统人文科学与新人文科学之间的差异。
  来自国内外多个科研院所和高校以及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的代表参加了此次分论坛。分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世界社会科学》杂志主办。

责任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