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多维视野下的近代国家建构
2024-11-08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14期 作者:罗蕊
分享到:

  本报讯 10月25—27日,“第三届中国近代史前沿论坛:多维视野下的近代国家建构”在武汉召开。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马敏、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夏春涛先后致开幕词。

  马敏表示,近代国家建构是一个复杂、多维的历史过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深刻变革。“多维视野下的近代国家建构”是阐释封建帝制向现代国家转型的重要理论视角,是当前学界深入探讨的热门话题。论坛以跨学科视角和多元方法对这一课题展开研究,既有助于深化对近代国家建构内在逻辑的理解,也为当下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宝贵启示。

  夏春涛表示,近代中国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主权沦丧。如何尽快走出危机,寻找到国家建设出路,是一个十分紧迫和重要的时代课题。从起初的苦苦思考、探索,到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政体,再到新中国成立,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是一个激昂向上且令人敬畏的奋斗历程。探讨“多维视野下的近代国家建构”,既要从不同角度深入开展专题研究,更要从理论层面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深化认识,丰富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先明分析了20世纪中国新史学的兴起及其时代特征,揭示了“新史学”与“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内在联系。新史学不仅推动了中华民族及民族—国家的建构理念从理论辩论转向历史实证,也将学理上的理想转化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育民认为,受不平等条约束缚,近代中国逐渐演变为半殖民地,随着国内新兴社会力量的成长和阶级关系的演变,民族独立与现代国家的追求逐渐成为核心目标。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张太原分析了在抗战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以《独立评论》为代表的知识人群体起初提倡自由教育,在抗战压力下转而重视国家观念,将“国家高于一切”融入政治教育,以此激励公众的爱国情怀和国家责任感。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朱英分析了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全国商会联合会在内外交困中的应对。他提出,尽管困难重重,商会联合会依然积极为商界发声,组织商人参与抗日救亡,展现了商界的韧性与责任感。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锋则从财政和税收理念的角度探讨了晚清国家建构的经济面向。他认为,晚清的税收制度在税制、税率的确定与实施上,既保留了中国历史传统,也借鉴了国外经验,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税收体系。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贺东航借鉴政治机会结构理论,从现代国家建构的视角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他批判性地评估了政治机会结构理论的适用性,揭示了其在分析中国现代国家建构时的局限,并尝试提出更为全面的视角,认为辛亥革命不仅是政治制度变迁的结果,更是多种社会政治力量交织的产物。

  与会学者围绕论坛主题,分别从政治、中外关系、军事、经济、社会与思想文化等角度展开讨论。参会的中青年学者或利用一手英语、日语、俄语等外文档案文献,或深入挖掘亲历者的书信、日记、电报以及地方档案等珍贵新史料,或以独到的研究视角切入,探讨了晚清地方政局与中枢关系、革命在不同空间层级中“发生”的过程、抗日战争后未定的战局以及外国势力对近代中国政局及历史走向的影响等政治问题;或从经济史的角度切入近代国家建构,分析了工业化进程与近代国家转型间的张力、经济扩张过程中的中外角力、近代国家转型的税收和财政等问题;或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切入,探讨现代国家构建中的中西、政教等多种关系。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郑成林、《近代史研究》主编葛夫平分别主持开幕式和闭幕式。会议由近代史研究杂志社主办,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承办。来自全国4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80余人参加了会议。

  (罗蕊)

责任编辑:王春燕(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