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探究吐蕃时期的汉藏文化交流
2025-04-22 来源:社科院专刊 总第759期 作者:陈雅静
分享到:

  本报讯 (记者陈雅静)4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东方哲学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及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东方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思辨东方”系列讲座第36讲“吐蕃时期的汉藏文化交流”。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黄维忠主讲,中国藏学中心研究员李学竹与谈,吸引了线上线下近百人参加。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成建华主持讲座。

  黄维忠认为,吐蕃时期汉藏文化交流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都非常繁荣。在物质层面,双方通过贸易与人员往来实现了双向影响:中原的丝绸、金银器等奢侈品传入吐蕃,提升了当地贵族的生活品质;同时吐蕃特色的“拂庐”毡帐和“赭面”妆容也传入唐朝,成为长安城里的时尚潮流,白居易《时世妆》中“斜红不晕赭面状”的诗句就是这一文化交流的生动写照。青海都兰吐蕃墓出土的彩绘木箱和敦煌壁画中的形象,为这种妆容的流行提供了实物证据。

  制度文化的交流主要体现在吐蕃对中原政治教育体系的借鉴。随着金城公主和文成公主入藏,吐蕃开始系统性地引入中原典章制度,不仅多次派遣使者求取《毛诗》《礼记》等儒家经典,还在河陇地区仿照唐朝国子监设立教育机构。吐蕃贵族子弟如论钦陵等更亲赴长安学习,他们“遍观中国兵威礼乐”“明习汉法”的经历,使唐朝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在吐蕃得以传播和实践。

  在精神文化领域,佛教成为连接汉藏的重要纽带。唐朝应吐蕃请求派遣高僧讲经说法,敦煌禅师摩诃衍将汉地禅宗传入吐蕃,虽经历著名的“吐蕃僧诤”辩论,最终获得赤松德赞的认可。其弟子南喀宁波等人创造性地融合汉藏禅法,开创了吐蕃大瑜伽派。这些深入的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两大文明的融合,更为后世藏传佛教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李学竹补充介绍了黄维忠参与西藏史写作的一些经历,并高度评价了黄维忠的报告。李学竹认为其通过大量具体史料,生动展现了历史上汉族与藏族先民之间频繁、深入、双向的互动,既有吐蕃主动学习和吸收汉地先进的制度、文化和技术,也有吐蕃文化对汉地社会生活的影响,证明了各民族在历史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关系,这种相互借鉴、相互欣赏的过程,本身就是中华文化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特性的体现。黄维忠对吐蕃时期汉藏文化交流史实的钻研,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坚实的历史注脚,对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班晓悦(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