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班晓悦
近日,由国家文物局主管,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结果揭晓。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等10个项目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些入选项目是过去一年全国田野考古工作的突出代表,涵盖了人类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夏商周考古、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佛教考古等多个领域,为研究和阐释中华文明提供了最新考古材料,进一步实证了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广受社会瞩目。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考古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中国考古博物馆联合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共同举办“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系列学术讲座,邀请入选项目的负责人或有关专家解读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重要成果、学术价值和背后的精彩故事。该系列讲座在“五一”期间接连举办三场,吸引了众多观众共赴文化之约。
5月1日,“2024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系列学术讲座首场开讲,本场讲座以“封疆授土 太保墉燕——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新发现”为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院长马援,中国文物报社社长柳士发,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张立新等出席并致辞。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刘国祥主持活动。
马援代表中国历史研究院向出席活动的嘉宾和到场观众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中国考古博物馆致力于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为广大公众了解灿烂悠久的中华历史文化、不断增强历史文化自信提供重要讲堂,同时,也希望把中国考古博物馆建设成为全国考古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展示最新考古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
柳士发表示,为推进考古的通俗化、大众化,提升考古成果及时向公众传播的音量,中国文物报社一直在不断尝试,“十大考古”终评会全程直播、“十大考古”进校园、进博物馆、进社区,办图片展、办讲座等,考古知识的阐释与传播、考古成果的转化与利用,正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走进寻常百姓家。
张立新认为,北京琉璃河遗址入选202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对琉璃河遗址的保护阐释和未来的传播利用,将起到非常大的激励作用。相信通过首场讲座,观众会加深对琉璃河遗址的深度了解。
在首场讲座中,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琉璃河考古工作站站长王晶从遗址概况、发掘历程、新时代考古理念、重要收获、多学科研究等方面,系统梳理了琉璃河遗址的考古新发现和新进展,揭示了其在西周燕国历史研究中的关键价值。她认为,新发现的外城墙和外城壕、大型夯土建筑和井的组合、燕侯家族墓地位置,从城市结构、高等级建筑、高等级墓葬等多方面完善了我们对遗址和西周封国的认识,是分封制下国家治理、边地统治的有力见证;新出土的“太保墉燕”铭文,证实了太保召公亲自主持修建燕都,为北京3000余年城市建设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5月4日举办的第二场讲座聚焦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的考古新发现,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肖小勇向观众讲解了莫尔寺遗址发掘工作的五大收获。一是全景式发掘完整寺院;二是揭示最早大型地面佛寺形制及其演变;三是考古证明疏勒王室寺院;四是考古证明疏勒大云寺;五是实证新疆历史上多宗教并存。在他看来,莫尔寺遗址的考古发现是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缩影,填补了丝绸之路佛教考古相关领域空白,推动了佛教传播和佛教中国化研究,从侧面见证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对讲好中国新疆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场讲座于5月5日举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孙卓为观众详细解析了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的考古新发现。他表示,盘龙城城市三个阶段变迁,展现了中原王朝对南方地区扩张的动态历程,开启了古代中国中央对地方国家治理;小嘴铸铜作坊区的发现,更新了商代地方城市存在铸铜手工业生产的认识;盘龙城环境考古揭示了遗址景观环境的变迁,明确了夏商时期长江中游水位变化趋势,丰富了对长江水文史的认识;首次发现长江流域夏商时期大规模石构遗迹,开南方地区夏商时期大型石城建筑研究之先河;盘龙城考古是贯彻和落实“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精神的具体案例,实证长江与黄河双大河文明结构,更助力盘龙城遗址成为长江文明传播与展示的重要平台。
据记者在现场观察,三场学术讲座场场爆满,座无虚席。观众们热情高涨,踊跃提问,这也令刘国祥深有感触。他向记者表示,现场很多观众提出的问题非常专业,充分说明了我国公共考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唯一一个国家级考古博物馆,中国考古博物馆在“五一”假期举行“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系列学术讲座等活动,旨在展示和传播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搭建起考古工作者与观众之间的桥梁,为传播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贡献博物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