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日,第三届中国抗日战争史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成都举行。来自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约50位学者参会交流,用史实发言、让历史说话,推动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再上新台阶。
开辟抗战史研究新局面。近年来,我国抗日战争史研究快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成果,相关学术平台、刊物、数据库等相继设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主任王建朗认为,我国学者的抗日战争史研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中国抗战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也已有诸多研究,但仍需进一步努力。抗日战争史研究应注重科学性,继续推出严谨扎实、实事求是的学术成果。在与国际学术界对话时,中国学者既要有学术自信和学术自主性,又要有广阔视野。目前,抗战史研究队伍愈加壮大,相信未来抗日战争研究将更加全面、更加繁荣。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重要转折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抗日战争研究》执行主编高国荣表示,重温抗战史,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为新时代的和平发展贡献力量。34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牵头成立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并创办《抗日战争研究》杂志,“一会一刊”开辟了抗战史研究的新局面。为持续推进抗战史研究繁荣发展,2026年《抗日战争研究》将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希望学术界一如既往给予支持。
四川师范大学校长赵国华表示,抗日战争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起到重要作用。四川作为抗战大后方,为抗日战争胜利提供了坚定持续的支持;在战火中诞生的四川师范大学延续了守好红色基因、守好红色江山的初心本色。此次研讨会用学术界的声音,回顾峥嵘岁月,缅怀英烈,铭记历史,以史为鉴。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史研究室主任吴敏超谈到,站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过去数十年特别是过去十年的抗战史研究,目前中国抗战史研究的机制愈加成熟,资料整理、数据库建设、期刊建设、会议平台、综合性和专题性研究成果等均有长足发展,但也有诸多进步空间,任重道远。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汪洪亮认为,抗日战争研究中的大后方与边疆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战争中的数据问题,同样需要学术界的重视与努力。
此次研讨会探讨未来抗日战争研究发展的新方向,有助于深化对东方主战场历史地位、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地位的认识,将抗战史的记忆转化为中华民族持续前进的力量。
呈现抗战史研究广阔视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会议期间,多位学者围绕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贡献、中共抗战、日本侵华等重要问题分享了学术观点。
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汪朝光认为,讨论中国战场的贡献,应综合全球性视野和全局性眼光。目前研究集中于中国最早开始抵抗日本侵略、抵抗时间最长及牵制大量日军两方面,研究视角较为单一。在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和战术运用、中国如何支持周边和殖民地国家民族独立运动、中国军队滇缅作战对盟军战略反攻的作用、与其他战场的比较性研究等方面,仍有深入研究空间,学界应从多个维度深入论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东方主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抗战史研究应重视基本数据问题。”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金铮表示,基本数据反映和影响社会形态、社会现象及历史发展进程,触及问题的内核及本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数据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中共军队的数据、党员构成的变化、抗日根据地人口与地理范围的变化、农业粮食产量变化、货币发行量和物价指数的变动等,均是影响中共抗战史进程的基础性数据,尤应加强甄别和考证,以提升抗战史研究的说服力。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戴建兵以石德铁路为例,关注铁路修筑背后的深层次问题。石德线的修建酝酿于晚清,最终在1940年百团大战期间被日军修筑完成,对根据地发展造成极大限制,华北根据地的地道战、地雷战及改造平原地形等与此不无关系。一条铁路的建设,对整体政治格局和社会环境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生表示,战争机制改变人性,值得我们反复追问,永久警惕。在讨论南京大屠杀期间不同人群的“尊严”时,必须充分考虑他们各自不同的历史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以及现今一般公认的“善良”“公正”“诚实”“勇敢”等正面价值。在战云密布的当下,如何从历史中汲取迈向未来的力量,是我们的责任。
此次会议呈现了当前我国抗战史研究的多个方向和广阔视野。在抗日战争的新资料与新视角方面,有学者以华北敌后抗战过程中军用地图的获取、生产与运用为例,认为军用地图是八路军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建构的图像基础,也是研究我们党以组织优势、顽强意志及适应性创新等弥补客观劣势的重要视角;在抗战技术史与跨学科研究方面,有学者聚焦晋察冀根据地火炸药生产技术,客观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火炸药生产技术的发展,从而深化了学术界对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军工史的研究;有学者从比较与国际视野出发,利用荷兰官方档案、古拉索当地报纸等史料探讨古拉索惨案,指出华籍海员不仅是反法西斯战争中一股长期被忽视的重要力量,其抗战与牺牲也是战时“反殖民”意识的象征;还有学者聚焦日本战争罪行研究,深入挖掘“七三一”部队冻伤实验、测试并研究相关史证,系统考察冻伤实验的原始动机、实施规模及隐秘过程,全方位探析“七三一”部队的战时犯罪、战争责任及战后认识。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四川师范大学主办。
(郝昭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