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7月3日,哲学研究所潘梓年讲座第14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大楼930会议室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向东教授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与发展,系统阐述了“文化生命体”“文化主体性”等原创性标识性概念的哲学意蕴及其实践价值。
当前,原创性标识性概念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阐释的重点和热点。准确把握并深入研究原创性标识性概念,能够提纲挈领、纲举目张,进而全面、准确、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架构与内涵特质。吴向东教授表示,文化生命体是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下提出的重要概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社会有机体的思想。文化生命体具有整体性、生命力和自我更新性,旨在强调文化作为社会实践产物的本质属性,是理解文化本质和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视角。究其实质,文化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性的表征,是实践主体进行文化创造和文化实践的结果。文化主体性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主要体现为文化自觉性、自主性与自为性,是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内在保障,也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坚守文化主体性不仅有助于推动个体和国家的文化认同,更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基础,使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鲜明特色与旺盛生命力。
在揭示文化生命体与文化主体性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吴向东教授阐释了文化具有的文明意蕴,认为文化生命体是在实践中生产和发展形成的文明体,而文化主体性也总是表现为文明的特征。他提出,文化与文明是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理解文化内涵、把握文化本质的重要方面,也是理解文化生命体和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抓手。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在推动文化生命体更新中具有重要作用,前者保证了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后者则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两者相辅相成,构成文化生命体实现自我更新的内在机制。同时,实践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力量,是文化生命体实现自我更新和文化主体性建设的基石。
据悉,潘梓年讲座是由哲学研究所主办的品牌学术活动,是其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该系列活动以哲学研究所首任所长潘梓年先生为名,旨在传承文脉和学脉,深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与思想史研究,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截至2025年7月,潘梓年讲座已举办14期,研讨主题涉及“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内涵”“马克思主义百年传播与中国现代化文化建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逻辑”“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思考”“价值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潘梓年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近年来马克思文本文献及思想研究的回顾与省思”“马克思的文明理论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辩证法的中国式阐释”“唯物史观与中国道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历史发展逻辑”等,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学术大家与知名学者担任历次主讲嘉宾。
此次活动由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室承办。
(哲学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