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举办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2025-07-08 来源:社科院专刊 总第780期 作者:班晓悦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记者班晓悦)7月1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举办系列讲座,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讲座特邀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傅罗文(Rowan Kimon Flad)、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助理教授谢拉·拉达恩·门罗(Shayla Ladawn Monroe)博士担任主讲人,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动物考古实验室管理负责人杰西·兰登·沃尔夫哈根(Jesse Langdon Wolfhagen)、美国维思大学东亚研究系副教授博凯龄(Katherine Richards Brunson)担任学术讲座与交流嘉宾。讲座由实验室副研究员、动物考古实验室负责人李志鹏主持,学术交流由实验室副主任吕鹏主持。实验室党总支书记、副主任宿培成,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陈相龙及实验室全体在京人员参加。
  傅罗文的讲座题目是“中国内陆青铜时代的大象:从物质文化看大型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他认为,人类与大象的互动关系体现了人类与其他动物关系的物质化。傅罗文从未经加工的完整象牙、象牙残片及象牙雕刻品,以及青铜器上以象为母题的纹饰与造型等出发,探讨了中国青铜时代人类与象这一魅力非凡的巨型动物的互动关系。他列举了各种象牙制品和大象图像的案例,认为巨型动物的物质性和物质化为理解人类历史上人与其他动物的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
  门罗的讲座题目是“呈现与留存:撒哈拉地区的岩画与动物考古学”。她认为,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对撒哈拉地区居民的生存始终至关重要。撒哈拉岩画艺术的几个主要时期——包括利用大型野生动物时期(公元前13000年至前8000年)、畜牧时期(公元前6300年至公元700年)、利用马属动物时期(始于公元前4000年,可能延续至今)和利用骆驼时期(公元前1000年至今),正是根据不同时代特定动物物种的出现频率及岩画艺术表现的重点来界定的。由于这种分期法专为研究岩画艺术而设计,动物考古学研究未必遵循同一框架。讲座内容综合考古发现,概述了撒哈拉地区居民如何从依赖大型野生哺乳动物,转向依赖驯化的牛、山羊和绵羊,继而是驴和马,最终依赖骆驼的历程。她提出,主要家养动物深刻重塑了撒哈拉地区不同时期的社会关系。动物不仅是人类的生存资源,更是推动社会复杂化与经济网络发展的核心能动要素。岩画描绘的动物形象与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之间的差异,引发了关于新物种引入以及人类依赖的重要动物发生变化的诸多有趣议题。
  学术讲座后,沃尔夫哈根介绍了哈佛大学动物考古学科的发展历史、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动物考古学家的研究领域、研究特色与贡献,以及哈佛大学动物考古实验室的改造。
  博凯龄就山西陶寺、周家庄等遗址出土动物遗存做过研究,目前正在就中国卜骨、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博物馆安特生收藏动物遗存开展研究工作。
  在讨论环节,听讲人员踊跃提问,就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场学术交流氛围热烈。讲座结束后,傅罗文一行参观了实验室考古方舱、动物考古实验室、碳十四测年实验室、人骨考古实验室、植物考古实验室等,并进行了实验室建设与科技考古成果等方面的交流。
  此次学术交流活动,为深化中美在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学术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助力。这次活动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特别是科技考古领域,就持续深化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国际前沿学术潮流迈出重要一步。

责任编辑:刘远舰(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