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供需“双管齐下” 提振名义增长
2025-08-01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87期 作者:高莹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记者高莹)7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在京举办《中国宏观金融分析》2025年第二季度报告发布暨研讨会。此次发布的季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以“供需‘双管齐下’  提振名义增长”为主题。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致辞,副所长王朝阳主持会议。
  美国经济面临滞胀隐忧
  今年4月以来,美国政府频繁挥舞关税大棒,对多国增加关税,加剧了世界的动荡与不安。报告认为,关税政策使美国经济面临滞胀隐忧。目前,美国通胀整体温和,但呈现结构分化。受关税影响较大的玩具等商品价格已经上涨,不过整体通胀仍被汽油价格下跌以及住房服务价格涨幅持续放缓所掩盖,关税效应尚未明显反映在二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数据中,可能要在未来几个月充分显现。
  报告认为,从劳动力市场来看,尽管“教育幻象”支撑美国6月非农就业数据超出预期,但劳动匹配效率下降和工作时长缩短表明劳动力市场正在降温。从消费和投资来看,关税提前透支美国私人消费使其后继乏力,关税政策使企业投资面临较大不确定性,非住宅固定资产投资出现分化。大宗商品方面,石油价格短期冲高但中长期缺乏上涨动力,金、银、铜价格持续上涨,铁矿石价格因总需求疲软而承压。以上因素共同推高了美国通胀,使其陷入滞胀风险。
  “从今年1—6月数据来看,美元指数跌幅超过了10%,其主要驱动力在于美元相对欧元和日元出现较大贬值。”金融研究所中国宏观金融分析团队(以下简称“分析团队”)成员江振龙表示,尽管“弱美元”策略符合特朗普重振美国制造业的意图,但该策略引发的“去美元化”是特朗普政府难以承受的。随着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与美元指数的相关性显著增强,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较快升值,人民币境内外价差收窄有助于缓解资本流出压力,增强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新机遇。
  推动中国经济稳中向新
  国内方面,报告认为,2025年二季度,党中央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坚决反制美国“对等关税”,加强宏观政策应对,推动中国经济稳中向新。分析团队成员曹婧表示,经济稳中向新主要表现为外贸多元化发展,支撑出口保持较强韧性;以旧换新政策带动耐用品消费较快增长,发展型消费潜力稳步释放;高端制造、数字经济、新能源产业等新动能持续壮大,彰显较强发展活力。
  “与此同时,物价持续低位运行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曹婧谈道,受到房地产和出口行业需求放缓、部分新兴产业内卷式竞争、消费结构从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主导转变的综合影响,我国当前物价低迷程度和持续时间较为罕见。物价持续低迷拖累名义经济增长并使宏观杠杆率被动上升,其结构性成因在于新旧动能转换“阵痛”。
  报告建议,2025年下半年我国宏观调控的重心应为促进经济供需平衡和物价合理回升,从供需两端着手提振名义经济增长。一是提高名义财政赤字率,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推动资源更多向中低收入群体、服务消费和民营科创企业倾斜。二是房地产政策应出尽出,尽快稳定房价预期,化解头部房企流动性风险。三是促增收、减负担、保休假,释放服务消费潜力。四是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高质量推进以人为本的内涵式城镇化。五是构建“政府职能—行业自律—企业创新”三级联动机制,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积极应对国际货币体系变局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正经历深刻变革,报告对此进行了专题分析。分析团队成员王瑶表示,国际货币体系变局表现在美元国际主导地位的不确定性上升、欧元等其他主要国际货币迎来发展机遇、黄金再货币化三个方面。
  “虽然美元国际地位的不确定性在上升,但是短期内仍然作为国际主导货币,相较其他货币而言具有绝对优势。”王瑶谈道,美国既希望通过美元贬值缓解经常账户赤字和财政赤字两大赤字问题以及产业空心化难题,又希望通过增加国债供给和发展稳定币的方式,维持甚至强化美元霸权。这导致国际货币体系面临新型“特里芬难题”,是国际货币体系变局的驱动因素。
  面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性变局,中国应如何应对?报告指出,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可能呈现“碎片化”与“多元化”双重演进。对此,中国需要推动储备货币多元化,增强外汇储备安全,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重视全球稳定币发展浪潮,并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向多元化、公平化和稳定化的方向演进。

责任编辑:王春燕(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