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7月25—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杂志社主办、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四届中国近代史前沿论坛:革命、现代化与民族复兴”在山西太原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夏春涛、山西大学党委书记王仰麟、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荣誉主任行龙出席论坛并致辞。山西大学副校长郝平主持开幕式。
夏春涛表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从深陷民族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革命叙事与现代化叙事最终归于民族复兴的主旨。在回应时代命题的同时,近代史研究应加强理论建构,特别是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分析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上发力。《近代史研究》长期重视史料考据与宏观视野的结合,今后应进一步鼓励学者深化理论阐释,强化学术原创性,避免AI时代低质化、重复化的研究倾向。
王仰麟表示,山西作为近代中国的重要区域,在抗战、实业与教育发展中都留下了深刻印记。论坛主题与山西发展轨迹高度契合,期待学者们在理论阐释与史料解读中凝聚共识,让历史智慧成为民族复兴的“镜鉴”。
行龙回顾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与山西大学的深厚渊源与长期合作关系。他表示,希望借助这一平台,继续促进两地学界在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上协同前行。
主旨报告环节,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张太原对中共七大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刻阐述。北京大学教授臧运祜分析了抗日战争胜利与民族复兴的关系,认为应该将目光拉远,从甲午战争到抗战胜利,在更长时段的中日关系中认识中国抗战。南京大学教授马俊亚对施坚雅、格尔茨与武凯芝等理论模型进行了深入反思,指出既有范式难以充分解释中国近代的复杂实践。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昭军主张以中华文明的演变逻辑为轴心,理解中国从农耕到工业、从传统礼仪到社会主义文明的深层转型。浙江大学教授张凯则从中西史学对话出发,梳理20世纪欧美学界对中国史学传统的认识与反思,指出海外汉学既是认知中国的外部视角,也是中国学术自身生成与发展的参照系统。河南大学教授张宝明从人文语义学角度考察“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观念是如何产生的、在中国百年语境中的演化轨迹,揭示其在语言转换中所承载的时代观念与价值张力。
在各分场讨论中,与会学者围绕主题,广泛运用多语种档案、多种类型资料,从史料发掘、视角创新到理论回应多个层面展开深入探讨。
“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关键词之一。与会学者从多个维度切入,探讨了晚清新政中的官吏裁汰与民权观念、“五四”前后的思想演进、“革命”概念在知识界与国际左翼网络中的传播路径、根据地建设中乡村社会的重构机制,以及中国共产党军队建设与军地关系的演变等问题。这些研究揭示了20世纪中国革命作为一场涵盖政治、军事、社会与文化的多维实践,展现出不同时期、不同主体在革命路径上的多样化探索与抉择。
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围绕这一主题,若干研究聚焦清代至民国基层赋税征收实践、商业税和行业统制政策,深入揭示国家财政、地方治理与经济转型之间的张力。另有学者以战时贵金属的贸易、资源调控和战时农作物采购为切入点,剖析物资统筹、国际协作与地方博弈在战时资源控制与竞争中的复杂面貌。还有学者关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资源采掘、环境治理等议题,折射出在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开发与自然环境、政治擘画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多重张力。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与会学者从多个维度展开,揭示了日本侵华的历史罪证,全面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军事、政治与社会动员,为抗战胜利和民族复兴奠定基础。
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主编葛夫平主持,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张俊峰致闭幕词。来自全国4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罗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