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中国与南非:文明底蕴、外交成就与挑战应对
2025-08-08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89期 作者:王春燕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记者王春燕)8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主办的“中国与南非:文明底蕴、外交成就与挑战应对”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中国与南非的学者参加会议,并围绕“中方视野下的中国—南非伙伴关系”“南非视野下的南非—中国关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廖凡表示,作为中国在非洲的重要战略伙伴,南非长期以来同中国保持友好关系和密切交往,当前两国人文交流呈现机制化、多元化的良好态势。此次学术对话,既是中南民间交往提质增效的生动写照,更是落实两国元首关于构建高水平中南命运共同体共识的务实举措。希望通过两国学术界、智库界的高频互动与思想碰撞,进一步夯实双边关系的社会根基,助力新时代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走深走实。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安山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中非文明进行了比较。“非洲需要中国,中国更需要非洲。”李安山认为,历史上,中国与非洲都有着辉煌的过去;近代以来,中国和非洲有被殖民和被欺凌的相同经历,也曾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社会发展和国家尊严奋力抗争。中国和非洲在文化层次上有许多相似性,如二者都强调集体主义、尊敬老人、平等和共享、宽容待人,都尊崇中庸之道、以协商来解决问题。中国向非洲证明,一个贫穷的国家可以依靠自身发展起来,一个没有侵略和殖民他国的国家可以发展起来,一个拥有自己的政治制度、民主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国家可以发展起来。中非应加强合作,共同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和增长,共同维护平等、和平与社会正义,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引领全球治理改革,携手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南非马朋古布韦战略反思研究所研究员劳伦斯·卡隆巴提出“非洲世界主义”这一理念,并进一步解释道,非洲世界主义坚持“非洲取向”,优先考虑非洲土著特性的文化认同;坚持开放,愿与来自其他群体和文化的人交往。这种文化世界观为南非外交政策定位提供了根基,也解释了其战略重心正逐步转向金砖国家等非西方伙伴的结构性转变。
  安东·M.伦比德是南非非国大青年联盟首任主席,提出了南非第一个系统的非洲人民族主义思想——非洲主义思想。中国非洲研究院南非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晓雷认为,伦比德的非洲主义思想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成为非洲人向命运抗争的强大思想动力,并开启了南非民族主义者用理论武装其斗争的新时代。伦比德为南非民族解放而献身的精神给南非民族主义者树立了榜样,其思想在当代仍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青年学者席寒婷认为,中国和南非间的文化合作呈“金字塔式”结构,由战略、机制、基础三个层次组成。分别体现在:中非合作论坛、金砖合作机制、“一带一路”倡议等方面;教育合作机制化等方面;节日庆祝和社区活动等方面。这三个层次的合作目标分别在于:服务两国的国家战略和塑造共同价值观;在相关领域建立可持续框架并深入合作;消减两国间的文化隔阂,在两国人民间建立相互信任。
  南非金山大学中非关系专家加思·谢尔顿表示,南非是非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矿产资源丰富,城市化不断推进,有着年轻且数量不断增长的人口,新技术日益被人们接受,发展潜力大。与此同时,南非在债务管理、减贫、就业等方面也面临一些挑战。南非与中国两国人民友好交往源远流长,近年来不断密切交流合作,迎来了两国关系的“黄金时代”。未来,希望两国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对话,在农业、信息通信技术等方面加强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治理研究室副研究员陈兆源聚焦中国与南非的投资合作,系统梳理了双方在此领域合作的历程与成就。他认为,自1998年建交以来,中南投资合作规模稳步增长,产业布局持续优化,平台建设日益完善,取得了一系列互利共赢的丰硕成果。近年来,中南投资合作也面临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基础设施存在短板和地缘政治风险加大等现实挑战。中国和南非应深化政策规划对接,着眼产业互补打造合作亮点,加强多双边机制建设,并强化风险防控能力,推动中南投资合作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王进杰提出,中国与南非在科技人才资源方面具有坚实的合作基础。中国拥有系统全面的研究体系和先进的数字基础设施、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加大,南非是非洲科学和教育的中心,双方合作可以将彼此的优势结合起来。中国需要扩大国际合作以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挑战,南非需要克服研发资金有限和专利创新薄弱等制约因素,为双方在青年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创新创业等领域开展合作创造了空间。双方需要在知识产权保护和研究评估体系等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外交政策研究室研究员薛力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会议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经济学”登峰计划优势学科建设项目、中国非洲研究院合作研究课题“中国—南非命运共同体的推进:文化特点与实践路径”课题组支持。

责任编辑:齐泽垚